故事情节构成对照关系,则凸显人物性格

作者: 后爱萍

摘 要:长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明快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有同有异,同中求异的教法很便于学生了解大致雷同而又有细微差异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特征;引林冲与鲁达的故事情节两相对照,人物性格可见一斑,便于教学的展开。

关键词:“大片”教学; 研之有道; 用之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21-001

《水浒传》记叙了北宋末年梁山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过程,表现了农民革命运动的浩大声势,描绘了“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塑造了一百零八条好汉的英雄形象,描绘了他们与封建统治者抗争的战斗精神及智慧才能,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丑恶腐朽的本质,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长篇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明快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因此,把故事情节构成对照关系,人物性格形成对比关系,这样,有同有异,同中求异的教法更便于学生了解大致雷同而又有细微差异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特征。

一、学习课文之前,首先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再引出课文,两相对照,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小说借助情节的发展,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了一个个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在水浒英雄的画廊中,林冲是官逼民反的典型。同李逵、鲁达等人孑然一身,无牵无挂不同的是,他有着温暖的小家庭,如果不是高衙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上了他的妻子的话,他本可以自得其乐地生活下去,但是厄运接二连三地找上门来,先是被高俅施宝刀计诱入白虎堂,害得他几乎丢失了性命,以至用一纸休书来明哲保身;在押解途中又险些遭到高俅雇佣的杀手谋害;野猪林里全靠鲁智深相救,总算到了沧州房营;由于柴进的人情,他被派往看守天王堂,后又到了草料场……在这一系列的迫害中,林冲都表现了一种息事宁人、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态度。如果不是无意之中的巧遇,风雪压塌了草料场,他及早搬到山神庙安身,也许他真的就葬身火海了。而行凶者在庙门外冷酷的笑声,终于使他认识到只要自己不死,迫害者就永远不会罢手。终于忍无可忍地手刃了仇人,大踏步投梁山而去。

林冲是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后来他坚决果断地杀了王伦,表明了他反抗性格的成熟,此后,无论在抗拒官兵,或者反对招安的斗争中,他都是梁山中的较坚定、勇敢的英雄之一。

鲁智深呢?他本是渭州经略府的提辖官,社会身份是下级军官,实际上是一无所有:既没家庭,又无产业,无牵无挂。他对社会上的压迫怀有强烈的愤懑,对各种罪恶势力采取挑战态度。“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概括了他这一性格。他和金氏父女素不相识,对他们的救助,只因同情遭遇,同样,他和郑屠也无宿怨,之所以要“拳打”,是因为他“这等欺负人”。三拳打死了恶霸郑屠,无处容身,只好出家当和尚。在大相国寺与林冲萍水相逢,由于痛恨高太尉对林冲的陷害,要让高俅吃他“三百禅杖”,进而大闹野猪林,粉碎了高太尉的阴谋。他为援救被欺凌者,不惜与统治者反抗到底,从不考虑个人得失。“杀人须见血,救人须就彻”是他行动的信条。

二、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分析鲁达的性格特点是教学的重点,宜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内容

鲁达是课文的主要人物,文章在性格塑造上有何特点呢?怎样来品析呢?首先,我们要善于把人物置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本文虽没有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介绍,但通过各阶层人物(郑屠、店小二、金氏父女、鲁达)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写,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鲁达无产无家室;下级军官;独往独来、浪迹江湖、无牵无挂,敢于向封建统治阶级挑战,与当时的历史环境、个人的身份处境等是一致的。其次,作者善于把人物置于阶级斗争的激流中,以独特的语言和行动来彰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三拳的描写是本文的高潮和结局部分

三拳的描写借助了比喻和细节描写,不仅使人物有血有肉,形象饱满、具体、鲜明地体现了人物性格,而且使情节有声有色、引人入胜。细节的描写,最重要的是随着环境、情景的差异、变化,多角度地写出那些细微差别,精确地写出了郑屠一步步变化的狼狈相,读之令人拍手称快。

《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总是把他笔下的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之中,扣紧人物的身份和经历,通过人物的行动,展现人物的性格,很少有静止、冗长的描写;情节和结构,也自具特色: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人物与情节的安排,主要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方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是一环紧扣一环,互相勾连。因此,引林冲与鲁达的故事情节两相对照,人物性格可见一斑。

当然,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设计可能还有其他研究的通道,但不管设计什么样式,都必须遵循四个基本原则:路线明确,关系清晰;现“形”隐“神”,启迪思维;摘录为主,辅以概括;因需设“线”,服从目标,只有这样,“大片”教学法才会“生之有缘,研之有道,用之有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