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
作者: 谭德生摘 要:与传统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学习方式相比,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改进学习策略,在师生互动中提高自信心和共情能力,进而获得更加和谐的发展。真正的“参与”不应该是被动的、被给予的,被要求的或受条件驱使的,而应该是学生自己主动发起的、自愿的、平等互动的行为。
关键词:思品教学; 学生参与; 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43-001
北京师范大学的裴娣娜教授认为,“参与”就是指学生作为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行为。在思品教学乃至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本人认为每个学生不仅要参与课堂学习,还要主动、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那么,如何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主动、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下面,本人将结合初中思品教学的实际,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导学案先行,给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探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能做到这一点,本人每次讲授新课时之前,都会事先设计一些与课题有关的问题作为导学案。通过导学案,找出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们“困惑”与“困难”的交集。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就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例如在学习苏人版九年级思品第五课第二课时《做诚实的人》,在讲到诚实守信品质的基本要求这一知识点时,我在导学案上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诚实守信品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教材上有答案)我紧接着设置的第二个问题是说老实话是否意味着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于优生我要求他们从理论上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而对于学困生这样要求就有点难了,我试着让他们举例说明,他们感觉就容易多了,他们回答这个问题都七嘴八舌的,有的说了。有的说自己的隐私不能说,有的说别人生理上的缺点不能随便说,等等。他们每次说的时候,我都带着微笑,报以赞许的目光,并给他们语言上的赞许。这样,他们就获得了自尊,感到自己的参与是有价值的,他们就会主动热情的参与课堂。
二、角色扮演,提供给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
由于年龄、人生阅历等限制,学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问题或场景,而教学中又确实需要学生产生必要的想象和体验的。本人的做法是放手让每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每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去思考、猜测、想象或再造当时的情景,或当时角色可能的语言、表情、思想或动作并进行描述,这个过程就可能更大限度地引导每个学生参与教学,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述或部分优秀学生包揽而剥夺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给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例如在学习苏人版八年级思品上册第七课第一课时《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时,引用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界有一个著名的“道德两难困境”情景设计故事——“海因茨偷药救妻”。大意是说:海因茨的太太身患重病,只有一位药剂师研制成的新药能救她,药剂师要价远超出其研制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也只凑到一半,央求药剂师不得,海因茨准备趁深夜偷回该药救妻子。便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假如你是海因茨,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海因茨的妻子,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如果你是卫生部部长,你如何解决我们国家因没钱而看不起病的人的困难呢?学生沉默一会后,全班绝大部分学生都举手要求作答,其中一位扮演海因茨妻子的学困生还流出了热泪。
三、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主人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学生互动、共同建构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告诉学生,学生自己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参与学习,主动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做法,积极地与小组成员合作,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安排,或静听其他人的发言。学生不要把自己看成一个被动的容器,一个准备接受知识之水的“水桶”,而是一个积极发展的主体,一个有待点燃的火把。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的共同学习负责。教师也应因势利导,适当安排小组讨论活动,让学困生也能在小组讨论中开口、动手或动脑,成为课堂教学舞台上的主人。如在学习苏人版九年级思品第四课第一课时《生活处处有合作》时,我让学生共同朗诵诗歌《合作是一种美德》。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在集体活动中感受真挚情感,抒发内心感情的平台和环境。总之,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有效提问,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问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有效地加强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沟通和对话,提高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关于提问的方式,本人认为由于学生个人情况的差异,决定了提问问题的多层次性。问题要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要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师在提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如让聪明自信、学有余力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再如可以刻意设计一些常识性、回顾性的问题给那些平时比较胆小拘谨的后进生回答,让他们能与其他同学一样有获得称赞的机会,也能品尝到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力的目的。本人在教学中,复习旧知识时,针对后劲生提问;传授新知识时,保证全体学生都进行思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操练机会,不被遗忘在教室的某个角落里。
在思品教学中,还可以使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观看视频、访谈、辩论、小讲座以及其他根据教学内容而设计各种游戏、练习和活动。只要使用得当,这些方法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思品课堂教学中去。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解决自己学习上的问题。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学习和表达的权利,同时也应有机会与别人对话。真正的“参与”不应该是被动的、被给予的,被要求的或受条件驱使的,而应该是学生自己主动发起的、自愿的、平等互动的行为。这也是本人在思品教学中一直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