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措施,需避开“贿赂”之嫌
作者: 谭雪萍摘 要:在奖励措施评价流行于小学生课堂之时,引来了奖励是否为在贿赂学生的问题。笔者对学生收获奖励后的心态、看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要让奖励避开”贿赂”之嫌,发挥奖励在学业上的激励作用,就必须奖励有技巧、有度、有规则。
关键词:贿赂; 奖励; 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62-001
贿赂,教师用财物等好处(如小礼官,封管、许愿、迁就等)来笼络学生,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教师“贿赂”学生与教师激励学生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激励的目的直接指向学生的发展,贿赂的目的直接指向教师的自己利益。
一、调查分析,显示出“贿赂”成分
面对学生的问题,当与王九红老师文章内展现的想法碰撞后,突然意识到所实施的奖励在学生心中是“贿赂”吗?结合课堂对三年级的两个班82位学生就八个问题进行了卷面调查。从获取奖励的动机来看:50%学生认为奖励是能让他感到开心;11%学生认为奖励能让他在班级中感到骄傲;36%学生认为奖励能激励自己进一步仔细的去研究种植的凤仙花或者蚕宝宝。4%学生认为有了它,不需要下次同样的奖品了,以获得一次奖励为终极目标。从众多的奖励看,学生认为:糖果奖励是贿赂,占众多奖励的48%。其次是奖励实验仪器,占到奖励物品中的18%,第三是奖励文具类占到13%,奖励《科学大众》杂志的使用权占7%。20%的学生认为老师奖励物品是在讨好他们。从学生获取的动机看,大部分的学生获取奖励的心态是浅层次的,为了满足他一时的表现欲。
二、奖励记实,剖析“贿赂”之嫌
奖励出发点,激励学生参与探究。学生对科学探究热情源于好奇心,相对于科学的单元性教学,重复的同样一个事物要达到一个多月,有的贯穿于一个学期。比如种植凤仙花。当好奇心产生热情在时间历练下逐渐消退后,用什么来保障学生探究的持续动力呢?首推奖励评价体系推动学生的研究热情。以种植凤仙花为例,融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
起始阶段:种子的“魅力”。初级阶段:发芽的力量。奖励立足点:在经历了漫长等待,在不断怀疑中,种子终于发芽了。中间阶段:肥料的推波助澜。奖励立足点:一天一天幼苗在长大。后期阶段:积分卡的实施。奖励立足点:当种植凤仙花课程与其他单元教学相融合在一起时,根据学生心理,最近的探究内容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种种迹象表明:推崇的凤仙花奖励制度控制了学生的探究。心理学研究显示,奖励发挥对学生的控制性功能,会产生消极的作用。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的强化原则分析,过度的使用使学生产生奖励依赖,形成不给好处不出力的不良品质,只要带来就有积分卡,就不用记录了。以致于查阅科学记录本时,发现大部分记录凤仙花在课堂,不在平时。不恰当的奖励运用,过程的缺失,降低了学生体验凤仙花种植的乐趣指数。笼络了学生研究凤仙花的心,但没有促进学生智慧的增长。
三、调整措施,避开“贿赂”之嫌
科学探究品质中持久的意志力是必不可少的。奖励作为激励学生发展的添加剂,助力与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品格。但当奖励作为帮助教师维持学生激励或者管理学生的附属品时,它就只能发挥“贿赂”的作用。因此,结合调查,微调整使物质奖励脱离贿赂之嫌。
1.变“许诺”为“规则”
“你们认真听,我就奖励一袋肥料。”这样的话语,给奖励添上了“贿赂”的色彩。而在星级评价上,有时看到纪律不好了就评一评,纪律好了就忘了评,以至于一节课没有一个组有星级。这样的情况,就让物质的奖励变成了教师管理课堂的工具,更是教师为达到自己目的的一个刻意许诺。因此,就三星级评而言,在课堂的启动时评一评,把学生新奇、激动的心情稳一稳;评在课堂探究后,突出探究后交流,收敛学生的“心”,从动手做的情境中转移到倾听交流质疑的氛围中。评在结束课的结束时,为离开实验室做准备。评价三步区,不随机,不突兀,重点抓住需要养成的教育,在一个学期中固化下来,优秀的组别势必能得到一个优异的成绩。
2.由物质使用权代替物质奖励
贿赂行为满足了学生低层次的需要,缺乏发展性需要的满足。必须消除对奖励的依赖心理。学生对科学实验仪器充满了好奇,有时哪怕是一张纸,他们都想带回去。带会去后学生会研究吗?未必如我们所想的。如:四年级《电》单元,我把“小灯泡、线”用自封袋装好作为一份奖励,三个班近百份,奖给了学生,但收到材料后学生并没有运用到实践研究中,就像调查中所显示的学生想得到奖励,更多的是想要享受获取奖励时的快乐而不是用途。因此,把奖励物质作为激励研究措施,作用不明显,只能算是贿赂了。把物质奖励改为物质的使用权,在《磁铁》单元结束时,改变了一贯措施,不奖励磁铁,奖励学生使用磁铁的权利两天一次,由课代表收发记录使用的情况。学生对磁铁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做一个指南针很不一般。用出借的方式让学生慢慢养成课外探究的习惯,发挥实验仪器的最大效益。从长远看,为学生种下实验仪器可以以借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研究的需要思维方式。
3.由零星到系统的一贯奖励
调查资料显示,去年上半年,《科学大众》杂志运用欢迎程度远胜于今年给学生凤仙花、送桑叶分到每一节课的零星奖励措施。7%的学生认为这是在贿赂他们。两者对比,提炼不同之处。《科学大众》优在每一单元的动机明确,有明确的规则和标准,如果积分多的就可以获取一本《科学大众》,而今年,因进程需要,在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肥料、桑叶,目标性不明确,执行上的把握不严,使得奖励“泛滥”,从而失去了奖励的正向作用,使奖励的物品沦为教师“贿赂”学生的物品,学生认为老师的做法在讨好他们。因此,在每一项奖励实施前,需要对奖励的评价制定相应评价规则,形成明确的操作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熟悉这一项评价机制,并使学生感受到奖励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激励。一项奖励措施一个学期的实施最为妥当。
叶澜说:“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贿赂”、“收买”绝不是教育的智慧,我们要避之,更要弃之。
参考文献:
[1]王九红.《教师“贿赂”学生现象的社会学剖析》,《教师,做一个思想者》
[2]汪亚利.奖励的运用:心理学的观点与建议,浙江教育科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