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作者: 朱庆平摘 要:学习活动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小学生数学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94-002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自学能力正是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自学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自学信心
1.转变教师“教”的观念
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在课堂上许多老师是满堂灌、一言堂,使学生失去了许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培养的学生可能高分低能,缺乏后劲。而近年来我国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等。他们成功的关键都取决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先学后教”是它们的根本理念。所以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无论在备课还是上课中都要注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只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所学会的知识才不会淡忘,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
2.转变学生“学”的观念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内因,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单靠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感悟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人翁地位,从而不断增强自主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的或自己亲身实践获取的知识,才容易理解、印象最深;要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是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将来立足社会的必备技能。
二、营造自学氛围,寻求自学乐趣
1.营造自学的课堂氛围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无穷的潜能,要把学生的自学潜能发挥出来,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投入到自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自学中体会到数学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快乐。
2.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就容易引起学生自学的浓厚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条荒草丛生的大路上,被酷热的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的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捧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这个西瓜的1/4,八戒吃这个西瓜的1/2,我吃这个西瓜的1/8。”八戒一听,急了:“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最少,你吃得最多。”话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然后再告诉老师。”问题的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知开拓了一条平坦的大道,营造了良好的自学氛围。
3.创设自学的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是我们《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教师所创造的情境必须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脱离生活脱离学生。合理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探索和思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自学。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创设了一个竞赛情境:我在一张方格纸上(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画了4个平行四边形,我和学生比赛,看谁先说出这4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自然老师要比学生快的多,学生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慢。教师适时抓住机会,说老师有秘笈可以很快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想学吗?学生肯定很想知道,老师也是从书上学来的,我们来看书本,学生自然而然的认真自学起来。学后才发现,老师只要数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以后,用底乘高就行了。一个良好的自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了自学外在条件,提高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使自学活动在一个比较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我想效果一定不错。
三、教给自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如果无阅读能力,学习就不会成为有趣、有创造的事。”小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阅读是获得书本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图文并茂,语言文字浅显易懂,可读性和趣味性强,适合学生独立阅读。指导学生独立阅读应着重训练阅读的目的性和有序性。首先,指导学生按顺序阅读教材,即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做到不遗漏知识点。其次,为提高阅读的目的性,在学生阅读前出示阅读提纲,或相关问题,让学生根据提纲,带问题读,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在和学生一起研究了正方体模型后,为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一个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认识,我设计了如下阅读要求: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并边读边想: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正方体与长方体有什么关系?阅读时提醒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与同桌或小组成员商讨,意见不统一时再向老师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根据内容自己设计问题,找到重、难点,学生对阅读要求由依赖过渡到不依赖,最后达到有实效的独立阅读。
2.教会学生学会思考
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帮助学生消化和记忆。思考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注重学生思考的品质的培养,激发学生自学的能动性,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做边思。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机会,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点表达思维的机会。比如对于同一个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学习分数应用题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修一条长2400米的路,前2个月修了全长的2/5,照这样的速度,几个月可以修完这条路?”这个题目的解题思路不唯一,如果用分数应用题思路,题目还有多余的条件。由于开放题的特性,学生在解答时,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可能找出一种或二种情况,优等生则会根据规律有序找出全部答案,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同时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学生通过把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提出的问题作为自己探索的方向,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提供质疑的契机,让学生抓住自己不懂或似懂非懂的地方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大胆的质疑。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时,学生问道:“面积单位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而不是三角形、圆形或其他图形呢?”对这种追根问底的疑问,老师不急于把问题结果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学生看书自学,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学生探索出面积单位若用圆形,就不可能将物体的表面或平面图形填满,若用其他图形,虽有时或许也能填满,但很不方便,所以面积单位都是一个个正方形。
4.注重学生动手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应用教具和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借助直观感受,调动眼、口、脑、耳,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和学生一起做测量实验,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圆的直径、周长并做好记录,再分别计算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填入表中。通过观察、分析,学生很容易发现:“在同一个圆中,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推导出周长的计算公式。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计算而发现规律,得出公式,印象深、记得牢。可见,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经历了寻找、发现、认识、掌握的过程,不仅主动地构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数学自学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才能为学生未来的自主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晓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时代》,2010年第03期,第44页
[2]翁方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小学时代》,2010年第04期,第45页
[3]何平.《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小学数学》,2001年第03期
[4]叶仁亚.《引导自主学习 促进学生发展》,《小学时代》,2010年第10期,第30页
[5]徐学褔.《名师讲述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第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