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变不离其“宗”

作者: 杨生建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苏科版物理教材进行了相应的修订。修订后的苏科版物理教材相对于原先的教材有了不少的修订,尽管变化不少,但是细细思考一下这些变化的内容,不难发现,再怎么变化也未能改变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俗话说得好: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这样的道理。

关键词:物理教材; 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10-001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再结合当前新课程的理念,想谈一谈自己的一点肤浅的认识,以期能够得到物理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物理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从苏科版物理课本第一版开始就秉承这一教学理念。尤其在第三版中,更是将这一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具体表现在将一些学生不熟悉,不常见的内容舍去,换上了学生更熟悉的,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自然现象。这样改变便于学生更深刻的体验生活,感受物理。

例如,修订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第十二章第一节《动能势能机械能》中,把如图1所示的“滚摆”修订成如图2所示的“荡秋千的人”。两者相比较,“荡秋千”每个学生都玩过,有其生活体验,学生更容易理解“荡秋千”时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显然,修订后的教材让物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更多关注物理学科的本质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如果说由生活走向物理是知其然,那么从物理走向生活则需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弄清物理本质的走向,才是实实在在的走向生活,才是有效的走向生活,才能将这样的理念落到实处。从编者对于教材的调整可以看到,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更契合实际,更关注物理的本质。不再是热热闹闹的从生活走向物理,而是实实在在的从物理走向生活。

例如修订版第三章《光现象》中,对“凹面镜和凸面镜”的内容有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将其原来的第四节《平面镜》中的《生活·物理·社会》栏目,移到第五节《光的反射定律》中的部分《生活·物理·社会》栏目,并将原来信息库中的“凹面镜、凸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整合在其中。

修订前,学生只能根据生活实际知道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面镜能扩大视觉范围,如果想知道为什么?那就需要去看资料库中的凹面镜、凸面镜对光的光路的作用,由于光的反射定律还没有学习,最终只能机械的识记。修订后,在学生把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基础上,再去认识凹面镜和凸面镜对光的作用,凹面镜、凸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容易多了。显然,这样的修订更能突显物理学科本质,教学实践中,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更能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在课程改革之初,曾经出现破“授”立“探”的现象。因此教材的编写,虽然注意到不能否定一切,但是或多或少地受到这样的思想的影响。经过这几年的试运行,对于“探究”还是“讲授”这一点,人们终于形成了一种共识,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那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鼓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根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特点与教学要求特征,需要教师讲的可以以讲授为主,学生能够自学的,以学生自学为主,需要学生探究的,则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新版教材的调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

例如苏科物理第十一章第三节《功》修订前,从如图3所示的活动“探究斜面”起步,首先,让学生知道斜面省力费距离,然后通过“Fs”和“Gh”的比较,发现两者近似相等,进而推断“力和距离的乘积”是有物理意义的,并由此引出功的概念。

这样的设计思路是想通过实验探究引出功的概念,看似水到渠成,实际上是挖渠引水,即功的概念来得十分牵强。而修订后,将其改写成“测量提升物体所做的功”,放在“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教学之后。“功”的基本知识,可以组织学生自学合作学习,也可以在教师引领下学习。学生在知道“功”的基础知识后,通过“测量提升物体所做的功”来强化“功”的知识,同时让学生领悟到,使用斜面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为学生认识为什么会出现盘山公路、斜坡等生产、生活中的斜面奠定基础,把学生从物理引入生活。

显然,修订后的教材摒弃了那种过分的“探究”,有助于物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另外,为了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材中还增加了许多说明性文字,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修订后教材第十二章第四节(P55),在热值表的后面增加了说明性文字“对于气体,人们通常用焦每立方米最为热值的单位,符号为J/m3。例如氢气的热值又可表示为1.28×107J/m3,它表示在标准状况下1m3氢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1.28×107J”。

四、更加关心未来科技的发展

传统的科学教育中通常只强调科学技术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而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欠缺深思熟虑,改版后的新教材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开始客观地评价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理智地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在三版中加入了很多最新的最前沿的知识。

例如修订教材的第十二章第四节《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中的《读一读》栏目中不仅谈到由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引起环境的恶化,还谈到了我国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增加了“PM2.5”的监测等知识,在资料库中还有了“PM2.5”监测的具体内容,显然,修订后的教材可谓是“与时俱进”。

总之,尽管新版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不少的改变,但是变来变去,不变的永远是物理现象,永远是引领我们的“新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苏明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物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炳昇,李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0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