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作者: 孙树森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且也开始逐步进入到初中课堂教学当中。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的教学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一些方面上还没有定型,例如教学的模式、规律等。通过实践表明,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采取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法,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其紧紧抓住了该门课程的特点,以信息处理为中心,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将对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有效促进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任务驱动; 分层分组教学法; 初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44-002
前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信息技术课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作为一门技术性、应用性的课程,信息技术与数学、物理等学科不同,不仅仅只有理论知识,还有一定的技术。所以,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只是进行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应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课本中的隐含的内容,真正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而通过实践表明,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法,能够有效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1.相关概念介绍
1.1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课本内容设定有关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与方向,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之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得到明显的提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复习、巩固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且还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进而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1]。
1.2分层分组教学法
众所周知,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经由前人不断研究与探索所得到的,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人们难以找到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能够适应不同课程、不同人群的教学。所以,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据实际情况把两种及其以上的教学方法综合在一起,得出一种“复合式”的教学方式。由于初中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信息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合作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还有待于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法。
分层分组教学法先是依据学生的成绩、学习能力、知识水平以及学习动机等之间的差距,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予以隐性异质分组,同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当中按照自身的“最近发展区”来选取最适合的学习目标,实现逐个“任务”的分解[2]。这种教学方式是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相结合所得到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差异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对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极为有利。
2.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
对于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具体应用情况,笔者将以“WORD小报制作”一课为例,说明在信息技术课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法的实际应用情况。
2.1课前分层分组
首先,教师应当对全班同学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学习兴趣等诸多方面进行摸底调查,依据上述这些方面的情况,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处理。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作业的批改以及考试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并给出正确、科学的分层。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会将全体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甲层、乙层、丙层。
其次,在分层之后,也许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人数较多,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全方位的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分层的基础之上实行分组合作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使整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控制在4~5人,小组人数不可过多。在进行分组时,有两种分组方式,即异质分组、同质分组。何为异质分组?就是将层次不同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但是小组内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够通力合作,还会产生良性的竞争,进而达到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提升的目的。而同质分组指的是将层次相同的学生安排在一组,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减轻教师教学的难度,但是却对学生的进步极为不利,极易引发两级分化的局面。因此,最好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
最后,教学目标分层。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分组之后,教师还必须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以便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否则学生分层就显得毫无意义。在“WORD小报制作”一课中,教师可以将其分成三个层次,即甲层学生必须掌握这一课时的全部内容,其中主要包含迁移板块的提升,科学运用超链接,保持不错的交互性等等。乙层学生必须可以基本完成一张小报的制作,无需给出更高的要求。而对于丙层的学生,则要求其掌握基本的文字输入、艺术字的输入等,对于其它的内容可以自行进行探讨与学习。
2.2课中分层教学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任务为驱动,展开分层教学。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不一,因此在对任务进行设计时,同样需要依据学生的层次来进行分层次教学,以便促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不同的典型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依据由易到难的顺序处理每一个任务,使学生在达成任务的过程中全面掌握知识的脉络,同时对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最终实现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目标[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对学生提问,以检验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某种层面上而言,教师提问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与质量,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同样必须注意学生的层次,依据层次提出相应的问题。对于丙层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对于乙层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一些难易程度中等的问题;而对于甲层的学生,可以提一些难度系数比较高,且比较开放的问题。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教师可以适度的予以表扬或者是鼓励,不管是一个微笑还是一个眼神,都能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进而消除紧张的心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以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有力的锻炼,并且可以极大的加强一些学生学习的自信,使其获得更大的提升。
2.3分层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对学生而言是极为关键的,正面的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不断进取、努力向上的竞争机制。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对学生、教学目标进行科学的分层分组,同时还必须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对于丙层的学生,其基础知识相对而言比较薄弱,且十分的自卑,缺乏自信心,对此,教师应当多加表扬,发现其长处与优点,并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赞许;在考核时让其能够通过,以便使其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有效提升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对于乙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当依据其自身的水平进行考查,使其能够发现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弥补,同时对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予以明确,从而防止学生停滞不前,且一直徘徊在原有的水平。针对甲层次的学生,教师应当以更高的要求、更严格的标准来对待,应当利用考核的方式来不断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发现计算机领域中的神奇力量,充分激发其斗志,从而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4]。
3.结束语
综上,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基于任务驱动的分层分组教学方式,是建立在初中生实际水平、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之上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成功的可能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及时掌握自身的学习成果,同时还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动机。然而,学生的分层分组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且评价之后,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方能达到提升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优化教学策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曲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J]东方青年·教师,2012,(5):259
[2]舒非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运用[J]剑南文学,2010,(11):126
[3]廖华东.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2,(11):51
[4]刘祺.任务驱动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