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教学从兴趣开始
作者: 陈利昌摘 要:兴趣是取得成功的真正秘诀,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以及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物理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兴趣、激发兴趣呢?
关键词:兴趣; 教学环节; 认知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47-002
多年的教学工作,使我逐步认识到教育、教学过程是一种深刻的实践过程。它不仅要求教育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要懂得熟练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以及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还与教育对象对学科的兴趣程度、对学科教师的信任程度,对学科的喜欢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常言道“兴趣是取得成功的真正秘诀。”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活泼地学习,主动思考问题和钻研问题,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 ,应作为备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着力调动学生的良好情绪,是课堂教学环节之一。
一、精心设计开头引起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对每节课的引入进行一番精心的安排,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疑是有益的。课题的引入应选择学生乐于接受,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作为素材,把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后,用适当的方式在学生面前再现。从物理学科特点出发,再现的材料应是直观材料,而较好的再现方式应该是演示实验。比如:要讲惯性这一节,可选汽车的急刹车,乘客向前倾倒,甚至从前窗弹出。经加工整理后,用演示小车载木块遇到障碍物,木块向前倾倒来反映具体事例的再现,与具体事例相联系,逐步引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一性质。再引入《惯性》一节的内容。在讲述过程中,为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依学生的实际情况演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小车上水平运动一段距离,突然改变运动状态,由运动到静止,水向前溢,由静止到运动水就向后溢。从而说明液体有惯性。用书本扇动远处的纸条,书本停止扇动,纸条仍在摆动,说明气体也有惯性。同时做了巧抽竖直放置的粉笔底下纸条的演示实验,如此等等,学生来了兴趣,对物体都有惯性这条定律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引起了探索求知的兴趣。
教学的开头是讲授主题的铺路石,是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向导,而教学开头提出的问题在主题教学完成后,学生应能顺利解决,如上述所提的事例,在《惯性》一节讲完后,学生应能用“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性质来解释,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目的才能达到。
二、选取熟悉事例激发兴趣
物理是研究事物的道理。这种道理又普遍地包含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事物中。因此常常借助实际事例引入课题,对学习的兴趣、知识面的拓宽有一定的帮助。如讲压强时,随手拿起学生的一个书包发问:为什么背带不用细绳而用宽带?讲比热时,提举夏天太阳底下水泥码头、沙滩比河水更烫的事实。讲摩擦时,提问穿旧鞋为何比穿新鞋容易摔倒。讲平面镜成像和光的折射时,分别列举镜子里的花看得见、摸不着。放在盛水瓶的筷子看似向上翘折事例。上述这些事例,不一定要学生马上可以反应,可待到新课讲完,学生自然能够领悟,能独立解决,教学即达到目的。如平面镜成像,除了上述提到的例子外,还可以提问:在电影、电视上常见到这样的镜头:一颗子弹从枪口向观众飞来。然后要学生思考:拍摄这个镜头的过程应怎样完成,是否拍摄人员会被子弹打中?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让他们去思考,达到积极思维的目的。在平面镜成像特点讲完后,再提出:可用平面镜成像来拍摄上述的镜头,结果只损坏一面镜子而已。学生会被这个实例吸引住。又急着知道具体的过程,这样,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激发其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成功不言而喻。
结果表明,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讲授新课,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不但唤起他们对有关感性材料的回忆,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参与教学,而且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的概念和规律,对培养从客观事例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的习惯是十分有益的。
三、构思课堂教学培养兴趣
课堂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摆在首位。为此,教学中应该讲究细致的构思,必须侧重于创造课堂实验环境,边讲边促进学生动手,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在课堂实验中帮助学生掌握观察要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在探索知识时,对最感兴趣的实验也一定会理解得更深刻。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增加演示实验和趣味实验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运用实验进行演示,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形象生动,因而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教学作用是构思物理教学和提高学生兴趣的首选因素。如前面提到惯性一节的教学,除了演示课本上介绍的演示外,补充了液体、气体的惯性现象,补充了巧抽纸条的技巧,学生学习的兴趣剧增,学习情绪高涨。对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上大气压强时,为了说明大气压力非常大,可以引入下列实验:将一薄木棒放在平台上,伸出台面一小段,然后将四张旧报纸平铺覆盖在木棒上,请一位同学用木锤猛击木棒伸出台外的这一小段,报纸上的空气压力使木棒不能弹起,因而木棒折断。经过讨论得出是空气压力的作用,我们把这种压力称为大气压力。
四、引进交流讨论巩固兴趣
寓知识于讨论,争辩之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智能和科学素质是巩固兴趣的有效方法。学生在上课时,不仅要动眼、动手、还要多动脑。特别是动口讨论,大胆质疑,效果更好。由于学生的求知欲强,喜欢争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提问得好,引导讨论,争辩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思路。如上“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本来这节课是实验课,我有意识地把它转化为实验讨论课,预先要求学生上课时自带器材,上课要求:依课本上介绍的长度的测量方法,利用自备器材,测出硬币周长。测硬币的周长可用哪几种方法?请比较哪种测量方法好?(即测量结果较准确)
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有了实践经验,就可探索测量长度的多种方法,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大为提高。在能力的培养中,应注意组织学生到创造世界中去探索,使学生已培养起来的求知欲和学生潜在智能得到充分发挥。讨论中有同学讲“用棉线沿硬币周长围一周,再用刻度尺测出棉线起点与终点的长度,”有的学生说“这个方法不精确,棉线有松紧,而且起点与终点的位置不易定准”,“还不如用硬币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周,即得周长”。对这部分同学能开动脑筋,应加以肯定,然后分别指出不足。硬币在刻度尺上的位置也同样不易读准确。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同学们相互讨论,纷纷发表见解,有的学生经思索提出创新,先量出硬币的直径,再计算一下就可以得到周长,另有一些同学说:先在纸上画一条线,然后让硬币对准直线上的一点,滚动一周,再从这点量起,即可得周长。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样比较准确,学生的潜能一旦发挥,求知欲就越来越强。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适时总结归纳为数学计算法、滚动法、直线法。学生都能满意接受。
为了巩固这些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再请学生去测量乒乓球的直径、硬币的厚度,测地图上铁路、公路的长度,再根据比例求出铁路、公路的实际长度,请学生测细导线的直径和头发丝的直径,全体学生都能灵活应用“长度的测量”的知识。在课余时间可让学生去测量一些常见的物体长度,使学生对测量的正确方法和读数有极深的印象,同时为下几章节的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或难以建立的概念,单凭教师费尽口舌的枯燥说教,也不一定能收到良效。我认为可以以提出问题的方式组织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争辩中获得深刻而正确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牢固树立“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在介绍牛顿第一定律时,一开头就提出“我看到两种现象,桌子不拖不走,车不推不走……认为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加板书)这是一。第二,拉动的桌子放手就停,刚推动的车子松手就不动……所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加板书),同学们的看法怎样?是赞成还是反对?话音刚落,学生议论纷纷,积极举手发言,有否定的,有肯定的,摆事实,讲道理,各抒己见,互不相让。通过热烈的讨论,最后认识归于统一。
这样“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外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点,就可建立在学生主动探索、激烈争辩的兴奋之中,犹如刀刻火烙。比在“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状态下建立的印象不知要深刻多少倍,这就为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探索。当然,学科不同,对象不同,方法也应因之而异,只要我们敢于打破常规,大胆改革,勇于探索,我们一定能找到一把培养学生兴趣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