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课堂启发引导,着力养成学生探究习惯

作者: 张国良

摘 要: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

关键词:课堂启发引导; 养成探究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58-001

感悟能力是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予以培养的。在“生本”教学的今天,启发式教学正向探究学习方式过渡,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上两者可谓一脉相承,有着递进的关系,更凸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探究。

以《三顾茅庐》为例,可以首先设立探究题目:你们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然后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响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接着抓住关键词,层层剥茧,启发学生,分组探究:

①“半里”是多长的路?“半里多路”:刘备是骑马一路奔去的吗?“下马步行”说明什么呢?

刘备准备步行半里路到诸葛亮的住处。说明他把诸葛亮当自己的老师,像对待老师一样尊重他。

②“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这时的刘备在想什么呢?

“恭恭敬敬地”: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恭恭敬敬的刘备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呢?请学生示范弯腰低头,这样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③“半晌工夫”:半晌是多长时间?一个时辰呢?

要知道,当时的刘备是一位年近五十的叱咤风云的首领,但他却在仅仅是个27岁的毛头小伙子诸葛亮的草房子外面,站了半晌又一个时辰,一个站着一个躺着。真是——(手指“尊重人才”)。

④“快步”:从中看出什么?

(急)我觉得他不急,他不是等了半晌又一个时辰吗?这正说明刘备像口渴想要喝水那样渴望能得到贤能之士,这就是成语(板书):求贤若渴。

从认知方式、心理特点上去分析,语文课中探究式学习的更多的是学生的感悟、体验,而较少理性分析。由于每个学生经验阅历不同,知识积累不同,对教材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验;另外,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出于自然,更接近真实,因而对事物的理解也往往有更独特的视角。探究习惯的养成,无疑对于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价值,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