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二次作文”出妙招

作者: 钱晓红

摘 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应该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作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中难点中的难点,我区进行了一场作文教学的大革命。乘着“二次作文”的春风,我在作文教学中摒弃了以往作文教学中老师手把手教,亦或任意放任状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二次作文; 指导; 批阅; 点评; 修改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60-002

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教师难教,学生怕写。这跟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学校承担了“二次作文”改革实验。实施“二次作文”教学,这是作文教学阵地上的一场新“革命”,教师该如何想方设法、顺势而为?经过一年的尝试,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导,意在拨

我们经常会说要让学生自主作文,自由发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指导、不指正,这种让教师完全游离于教师职责的做法,美其名曰:“大胆放手。”其实,这是对“放手”的一种错误解读,说得难听些,是一种不够负责的行为。

“给学生自由,让他们随意发挥,这是作文教学的另一个极端。”不加指导的“放手”和“自由”是一种“假性”状态。《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2011年第二期卷首语中,这样指陈这种做法:不见写作方法的指导,往往简单引导一下,就让学生动笔去写,学生作文处于一种规范不足、自由泛滥的“假性自由”状态。

我个人认为,二次作文必要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是写作的“过来人”,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情,把写作的经验传递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增强写作自信心。比如笔者通过写“下水文”,为学生引路;通过推荐同类型或同题材的优秀文章,启发学生。同时,通过一些文章写法的比较,给学生提示更多的思考和表达方式。这样的指导,重在启发,重在点拨,实则是必不可少的。

记得在上苏教版第九册的习作1——我敬佩的老师时,我事先就为学生们准备好了有关外貌描写的几个片段,并通过片段来指导外貌的写作方法,一种是最为普遍的,按一定顺序描写外貌。第二种是在描写外貌时,能突出人物与众不同的特点的。第三种是能结合事例把人物的外貌描写得更具体、生动的。这样的指导方法得当,每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描写。在这样的基础和点拨的前提下放手,才能彻底地放,才能放得轻松,放得有效果。因此,我觉得在二次作文中,教师的指导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批,重在理

传统的作文教学,批改作文强调精耕细作,圈圈改改,眉批总批,似乎作文本上不满篇见红就显得教师批改不认真。批一篇作文,教师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对教师的批改,学生关心的却很少,大多数学生都是看看等第,订正几个错别字,交差了事。究其原因,一方面,很多教师的批改流于形式,批语不痛不痒,不着要点,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批改似乎就是老师给自己的作文打一个等第,老师的批改看不看无所谓。

而二次作文的批改有其特殊性,它重在及时,要求我们老师快速批阅,最好能当天写当天批。正因为要快,所以不强调红笔写得多写得少,对有些优秀的作文,甚至可以五行并下快速浏览。事实上,此时我们批的只能算是学生的草稿,所以快速批改其实是对学生的草稿提修改意见。因此,我们强调批改要有针对性,要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对作文中字、词、句、标点符号等有问题的地方,不需要改动,但要圈画标注,让学生明白哪些地方需要修改。针对一些问题较大的习作,可以写上一些具体的修改建议,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存在哪些不足。

批改最重要的环节是整理分类,因为批改是为评讲做准备的,是为学生修改作文服务的。讲评的重点是什么?怎样的评讲才能让学生有启发,这些都要对学生的习作有全面的了解,否则讲评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为我们在修改作文的时候要做个有心人。我们要一边批阅,一边记录,记录结束后再进行全面地整理,做到对学生的习作胸有成竹,也为评讲做准备。例如本次作文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什么?个性问题是什么?哪些学生的文章写的好?好在哪里?哪些同学的文章有问题?有什么问题?该如何引导学生修改?哪些内容比较有代表性,需要集体评议?等,都需要老师在批改后,进行系统地分析,整理。这样的批改作文过程不仅是研究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老师自我提升的过程。

三、评,贵在引

二次作文评讲,实则是对学生第二次作文的指导,作文训练要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评讲。看一位教师作文教学认真不认真,不用听怎么指导,不用看怎么批改,只要看他怎么评讲。评讲得好,批改必然认真,作文训练的效果必然不会差到哪儿。

“二次作文”的成败,教师的评点是否正确,是否到位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第一次作文的评点过程中,切忌说文章“语句不通顺”,“中心不突出”,“条理不清楚”等空话、套话,而要通过教师实实在在的点评,让学生真正明确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在哪里,修改应如何下手。我们强调点面结合的评讲方法。点上,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要圈画出需修改的地方,提出修改的意见;面上,选择典型习作,进行集体点评,要举一反三,为学生修改提供范例。

记得在上苏教版第8册的习作3——生活中的发现讲评课时,我先讲了总体的情况,如表扬同学们能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滴,能发现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却鲜为人知的秘密,选材都是新颖的。而且能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展开内容的,结构完整。接着,我把在批改作文时,部分同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缺少心理描写,通过一位同学的作文片断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评议。

出示:那天,我回家时看到一只猫在墙角边。我走近一看,啊!一只猫正在“啃”草。我跑回家拿出一条鱼,小心翼翼地放在一个盘子里,端到猫面前。可是它连看都不看一眼,只顾吃草。我更好奇了。

师:默读这一段,同时思考这一段哪些地方是好的?哪儿还需要修改,改如何改?

生:我觉得有几个词用得好。如“小心翼翼”,可看出我非常小心。

生:“啊!”也用得好,可表示出当时我的惊讶。

生:我觉得这段的几个动词用得也很正确,“跑、拿、放、端”。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我们在写文章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要会用成语,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那么,这段文字,哪儿还需要改一改呢?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有些地方缺少心理描写。如我看见猫在吃草肯定会觉得奇怪,这儿应该有心理描写。

师:说得好,那改写什么呢?

生:我惊呆了,心想:猫怎么会吃草呢?它不是应该吃鱼吗?它肯定是饿坏了,我要快点拿条鱼给它。

生:后面部分,我更奇怪了,最好把感到奇怪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如:我更奇怪了:猫怎么了?怎么给它吃平时最喜欢的鱼,它都不吃了呢?难道它是想吃草补充营养,还是猫身体不舒服了?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心理描写是细节描写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我们在写文章时,要把这种描写适时地放入文章中,文章才会更真实,更生动。

经过大家的集体交流、讨论,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就会自然而然,好文章也会水到渠成,效果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四、改,重在得。

学生修改文章一般分成三类,一种是学生自己对作文的主动性修改。名家早就说过“作文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也有人说“作文写十篇,不如改一篇。”其实,这些话都告诉我们自主修改作文的重要性。这类学生能根据老师一次作文时的意见和讲评时的引导,自行修改。那他一次习作收获的肯定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更多的则是方法、技巧,甚至是能力的培养。另一类同学是写作比较困难的,可以说是班中的“老大难”,这类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修改的,即要通过面批,才能指出学生作文中的“语病”,学生依此指导才能进行修改。这类学生因写作能力的不同,可能一时无法接受很多方法,但是只要老师做到耐心、细心、恒心,学生也会有所得。还有一种学生,习作能力强,写作水平高。他们在二次作文中肯定也能收获自信、快乐、养成爱写作的好习惯。

老师要善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品尝到修改文章的快乐。例如,学生修改得好,就给他“优秀”,给他勉励性的评语,或者推荐发表。要让学生感受到,修改作文是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也是个收获快乐的过程;是写作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生命个体悄然“蜕变”的过程。更要让学生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习惯。当修改作文成为学生的习惯时,好文章就会接踵而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我愿在“二次作文”的实验路上,踏踏实实地走下去,让他们奏出更美妙的音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