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灵魂深处
作者: 张锐摘 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科学的本质,接受科学文化的熏陶。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观,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具体到科学课程,就是要全面培养人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课; 自主、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作为一线教师,肩负着民族科学素养普及的重任,我们始终在实践中探索,希望切实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在现实教学环境中,科学教学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课堂效率难以提高,教学目标难以理想实现。
原因之一:教师队伍的非专业化
科学课是一门开放性很强的课,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因此它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这种素养包括必备的科学知识,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科学精神以及用科学的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等。
我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典型代表,教了多年的书,自以为很有经验,却在拿起科学课本的瞬间感受到了沉重与不安。科学课是新课程体系中横跨学科最多的一门综合课程,没有科班出身的背景,单就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与完善,就是一线教师面临的一个极大问题。当我走进课堂,经常会遭遇因为自身科学素养缺乏带来的尴尬,能做的也就是顶着雾水慢慢摸索。课堂上面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颇显得力不从心。我知道,这种情况已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它是科学教师队伍中的普遍现象,大家都在一边实践,一边思考,希望寻找到一条可行的光明之路。因此,要想真正实现科学教师个体素质全面、和谐、自由、持久的发展,就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是教育者职业内涵中最具实质的因素。科学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积蓄后劲,因此打造专业化科学教师队伍,稳定科学教师队伍,把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到首要的位置,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
原因之二:实验教学难以把握
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有句话说的好:“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的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谬误的。”的确,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实验课并不好驾驭。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关注点更多的停留在实验本身,操作起来感觉好玩、有趣,一旦实验结束,分析现象和数据,很多学生则会表现出一脸茫然。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只会接受现成的答案而不会思考。实验课上还会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分歧和情况。有时看似简单的一个实验,学生竟做出相反的结论。作为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梳理实验,分析数据,寻找问题所在。这种课堂上的生成因素极大的制约着教学进程,影响教学进度。如果遇到一节课中要接连实施几个实验,时间更加不够。有经验的一线老师常常感叹,实验太耽误时间,不抓紧教是绝对教不完的。
实际上,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中心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才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意味着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播”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素质教育虽已倡导多年,但专注于结果的功利型现代社会中又有几个能真正静下心来体会过程的乐趣呢?反观我们平时的教学,口口声声重视过程,但事实上不管过程如何,教师总是痴心不改的期盼每一个孩子能报出最终的答案。不要让科学实验流于形式,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手动脑停,而要让孩子们的能力通过实验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关注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说说简单,真正做好何其容易?
原因之三:不易打破的尴尬局面
新课改实施以来一直强调科学教育要从基础抓起,要提升科学课程的学科地位,但事实上,语文、数学、英语仍是校园球队里永不停歇的三大主力,科学则是无奈的替补,只能坐在冷板凳上观战,上不了场。何时才能让科学公诸于众,展示才华呢?
科学考试的提出如同一股春风,拂面而过。新兴的科学考试引起了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的关注。科学课也终于有了仅次于前三者的名分,登上了大雅之堂。科学考试是评价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促进教师端正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按课程标准要求全面实施落实教学目标。科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改变过去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书面考试方法,注意新情景的运用,针对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切意味着科学终于可以昂首阔步在新的大道上了。
可是,好景不长,一个良好的初衷很快就演变成了另一个极端。由于科学成绩和语、数、外一起计入总分,分数无疑成了主宰世界的首领。分数面前,人人低头。为了分数,课堂上不再充满生机,教学目标也不再明确,老师们为了考试,揣摩重点,不停地灌输,孩子们被迫机械地记忆。练习、练习、再练习,孩子们身上又多了一座大山。孩子们无奈地念叨,只要把教师讲的重点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完成了学习任务,科学考试的初衷就这样走了样,考试使教学变得越发功利,仿佛一张试卷就可以代替全民族的科学素养。
当然考试的本意并非如此,科学考试作为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发挥正确导向功能。其意图是引起人们对科学课程的充分重视。出发点是何其善良!然而,事与愿违,天不遂人愿。面对“不考试,无人看重;考试,视分如命”的变态情形,我们只能感叹“现行的考试制度才是科学课真正绕不开的山啊”。科学课的教育价值并非全部体现在卷面成绩上,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而在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行考试制度下,我们只能接受这种无奈的局面。
纵观全局,科学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以上因素是制约科学课目标难以达成的主要症结。新的时代、新的思考给科学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科学的本质是求真与理性,只要我们能够触及问题的根源,探寻到灵魂深处,目标明确,持之以恒,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机遇、迎接挑战,用热情和智慧战胜困难,相信我们的科学之路会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