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作者: 时家成摘 要:阅读教学的根本应该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放手让学生在更多的阅读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情操,发展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阅读品位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84-001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笔者认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领学生从“阅读”走向“悦读”,熏陶学生爱阅读的情感,发展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构建关系,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解读和独特的阅读体验,肯定学生的阅读感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生成,给予学生必要的精神鼓励和行为支持,推动学生的个性阅读。
如我在教学《烟台的海》一文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以导游身份介绍烟台的海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人感悟,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场景,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展开想象和描述,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呈现阅读感受,通过导游与游人的角色扮演,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了课文理解,明晰了烟台的海的四季特点,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诱发冲动,激发强烈的阅读动机
阅读动机是在阅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阅读需要的主要表现形式。阅读兴趣是读者认识阅读需要的情况表现,是阅读动机的重要方面。阅读兴趣的产生,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某种作品对读者有重要意义;(2)读者阅读这种作品有积极热情的态度。作品的主题思想、内容特点、水平质量、作家个人、写作风格、表现手法、评介文章都可以影响阅读兴趣。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动机包括兴趣、成就感以及阅读的欲望和需求,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冲动和期待,引导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到体悟的过程,直到产生自我认知,实现自我发展,完成对文本的吸纳和内化过程。
1.及时强化
对于学生的个性阅读和多元感悟,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给予及时的强化和肯定,如物质奖励、言语肯定、提供展示平台,在强化学生动机的同时,也对其他学生形成适度的心理暗示,进而形成积极探究的行为认同,并逐步培养行为趋向,使学生具备阅读期待和动力。
2.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具有成功完成某一特定学习任务的能力判断。教师主要是通过训练学生自我要求、自我激励,使习惯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有效地帮助学生强烈阅读动机的养成,并使其行为内化成了一种个性化、情感化的,每个个体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感悟和领会的自主阅读行为。
三、捕捉时机,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注意根据阅读思维的特性培养学生的思维素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根据教材的特点,教会学生在不同的环节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巧妙地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要能够在阅读教学中捕捉时机,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
1.抓作者思想“制高点”
作为阅读对象的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结晶,任何一部作品,从题材、主题到遣词造句、表现方式,无不体现出作者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特点。李白清俊飘逸,陆游激昂悲壮,朱自清柔丽含蓄,郁达夫沉郁忧伤,鲁迅冷峻深刻……不是因为作品让他们有个性风格,而是因为他们的个性风格决定了作品。而课文思想的“制高点”,实际是教学中应遵循和把握的文本的主旨,它展现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倾诉、表达,是学生需要着力领会的思想内涵。教师只有站在作者的立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直接进行心灵对话,才是领会、理解字词的关键,才会使阅读思维走向深刻和准确,更好地体会言外之言,意外之意。
2.抓文本的“空白点”
文本的“空白”既有作者欲言而难言的,也有不值得言而不言的,往往留给学生的是广阔的想象空间,对于文本的独特理解起到牵引和支撑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在文章的空白点上设计,放飞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思维,在诸多的不确定、不经意之间,能够使学生更直接更强烈地感受到文章的震撼力,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
《海伦·凯勒》描述了海伦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赞颂了她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博大精神,其中在描写到海伦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终于能喊出“爸爸、妈妈”的动人情景,我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海伦父母的激动,体悟到海伦生命重新开始的欣喜,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去描写海伦与父母见面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更好地体察人物思想感情,并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
3.抓学生的“生长点”
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呈现,教师要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探索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冲突,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要充分发挥元认知作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阅读过程中实现人物赏析,体验生活情境,穿越生命历程,从而促进知识融合架构,优化思维品质,使不同背景的学生实现向“最近发展区”的迈进和跨越。
四、开发资源,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阅读教学的根本应该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放手让学生在更多的阅读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情操,发展思维。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同时要能有效利用和开发资源,引导学生拓宽阅读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要将自己定位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催发者、组织者、激励者。其基本途径主要有:1.利用好与教材配合的阅读材料;2.利用好已有的阅读书籍;3.鼓励参与性、合作性阅读,拓展阅读的领域和形式;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网上阅读。同时,采取多种辅助手段,如举办“诵读会”、“好书推荐会”、“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读书的收获,分享读书的快乐,增强学生阅读的动机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