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诗文之窗入文学殿堂
作者: 王素华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本上选录的古诗文非常有限,很多教师也不太注重古诗文教学,学生对古典文学知之甚少。”在此背景下,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语文学科教学和古典文学熏陶之间的关系,通过唤起兴趣、诱发乐趣、体味意趣三个步骤,倡导古诗文诵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启出一扇古诗文之窗,引领他们步入文学殿堂。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 兴趣; 乐趣; 意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94-001
[案例背景]
“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小学时期是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为其开启一扇诗文之窗,让其接触最具文化价值的古诗文,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是所有语文老师的天职。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语文学科教学和古典文学熏陶之间的关系,通过唤起兴趣、诱发乐趣、体味意趣三个步骤,努力倡导古诗文诵读,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文化,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提升文学素养。
[过程陈述]
第一步,创设情境,唤起兴趣
首先在语文课上,我想方设法多用些古诗名句,并引导鼓励学生用诗句回答问题,营造学习古诗文的氛围。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引导学生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回答问题,课文结束时,自编一首小诗总结课文:小雨薄雾黄果树,一路浓阴一路泉。山中卧听交响乐,孕育生机润心田。这样不仅读出了课文的诗意,也使我的语文课诗意飞扬,更让学生喜欢上了这些诗文。
“老师,我要背!”就在我看到学生中午自习无所事事时,布置他们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不到一个星期,好多同学围着我要求背诗。这时,我知道,一段时间以来的引导、激发起了作用。他们手拿各类古诗文书籍或者文曲星,争先恐后地前来背书,有的学生不甘于背诵短小的诗篇,开始背诵长诗,比如《长恨歌》《琵琶行》等,也有些学生把目标投向古文,争相传阅背诵《岳阳楼记》《出师表》《滕王阁序》等名篇。另外,他们还会比篇数,比字数,比速度,诵读古诗文之风蔚成。
第二步,提升兴趣,诱发乐趣
为了提升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也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每星期我拿出一节语文课让学生轮流做老师,诵读赏析诗歌。因为他们生性活泼,课堂上他们会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讲解诗歌。有的学生让小组竞赛,有的让大家表演,有的让大家作画……有个学生在准备赏析《鹊桥仙》时,让大家把它谱写成歌,分组来唱。学生不会谱曲,会把课上成什么样子呢?我说出了自己的担忧,那位学生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老师,放心,我会帮助他们做好准备的。”说实话,上课前我着实捏了一把汗。可让我惊喜的是,课上每个组都选择了与诗歌意境相符的曲子,比如《蒹葭》《明月几时有》等。大家唱得非常好,唱出了诗歌的音韵美。那一刻,我震撼了!后来大家争着备课上课,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这些诗文。
第三步,引导创作,体味意趣
一段时间的诵读后,学生由最初的对古诗文的喜爱到关注,再由关注到思考。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我倡导大家在理解把握诗歌意境的基础上,用第一人称把诗歌改写成散文。于是,语文课上,磅礴大气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凄苦哀愁的李清照都成了现代人,抑扬顿挫地读着散文。
有的学生甚至自发创作诗歌。比如学生自学了《陋室铭》后,吕思语同学写了一首《彩票铭》,“钱不在多,二元则行,数不在全,七位则灵,斯是彩票,为我独行,每周二和五,心跳一刻惊,谈笑是彩经,往来是彩丁,可以购别墅,出国行,无经济之负担,有得意之忘形,中国体彩乐,扬州风彩行,彩民曰:‘何乐不为?’”虽然不能和《陋室铭》相媲美,也可以说才情初露。李爱文同学在考试后有感而发:“望女生内外,笑声不断,男生上下,泪水滔滔;努力学习,发愤图强,早晚一日把女超。”再比如庄健同学的“笔作的卢飞快,卷如霹雳弦惊。了却老师期望事,赢得班内班外名。可怜才已尽。”和“但愿苦尽甜,千里共开颜。”等都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想要取得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也有了点诗歌的韵味。越来越多的学生争相传诵他们的作品,啧啧称赞他们的才气的同时,也投入到了模仿、改写诗歌的行列中来,从而走上“诵读——思考——创作”的良性轨道。
[教学反思]
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生的知识也就越来越牢固。反之,则会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一个引导、培养、激发的过程,在“创设情境,唤起兴趣”中,我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我抓住学生的好胜心和好奇心,通过多种技法,从多个层面创设情境,引导激发演员的激情,成功地塑造角色。从学生的反应可以看出,我的启发引导是成功的。但是在实践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盲目跟风,为了诵读而诵读,找来的诗歌或冷僻或深奥,背诵时字音和停顿都有较多的错误,有的即使能够背诵也不解其意。因此以后教学中要有全面长远的目标,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引导,适时提醒点拨,使已经培养起来的兴趣往良性方向发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只是单纯的喜欢爱好,而“乐”则是对所“好”之物的沉浸、痴迷、陶醉和忘我。“好”与“乐”是两个层次,两种境界。古诗文诵读的“兴趣”与“乐趣”也正好存在于这两种不同程度上。有兴趣才会有乐趣,有乐趣就会加深兴趣。在“提升兴趣,诱发乐趣”环节中,我也发现了课堂时间不能有效利用。以后可以不按学号用竞赛的方式选择一些优秀的学生来做教师,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能提升大家学古诗文的兴趣。
由诵读到思考再到个性化创作,是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的必要步骤。我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打开这扇文学之窗,绝不仅仅停留在诵读上,要让诗韵的优美时时拨动学生心中诗的琴弦,让那些诗词精品,如同空气一样流入学生的大脑,流入学生的血液,最后渗透到生命深处。
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实践,古诗文教学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摸索、玩味的地方。我会不断尝试、积极反思,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开启出一扇古诗文之窗,引领他们步入文学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