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舞蹈的共同性探究
作者: 王岩摘 要:书法是以书写中国汉字为基础的一种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舞蹈仿佛是与生俱来的。中国的舞蹈也是代代相传,以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表现着人们对于自然和自己的看法。书法与舞蹈作为艺术,具有很大的相通性。包括技法、韵律、审美等等。探究二者的共同性具有很大的意义。
关键词:书法; 舞蹈; 共同性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00-001
一、书法中的基本要领
以草书为例,首先从点画上来说,起笔时往往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笔形。起笔是分为露锋起笔,起笔干净爽利;还有大量笔画使用逆锋起笔,逆锋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等,起笔形态比较圆润,将运动之势自然包含于笔画之中。为所谓的“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纵其神。”行笔时,如行云流水,如宋临张旭狂草《古诗四贴》、怀素《自叙帖》中,大量运用实转笔形,将圆转与方折有机的结合起来。连绵不断的笔画,将视觉延续,给人以回转反复的审美感受。收笔时,率意洒脱。并将力量收于笔端一点,使笔画力度充分。草书的总体线条流畅连绵,轻巧率真,大量运用斜线。粗细对比明显。尤其是在狂草中,多个笔画相连,字与字间相连。笔画之间相互映带,顾盼生姿。长的笔画以及映带多采用曲线,延长了毛笔行走的路程,是线条优美优游,是优美的表现。同时,短的笔画多采用直线,短直线斩截,刚劲有力,以圆破方,以方破圆。草书完美的将方圆、曲直、刚柔融为一体。
其次,从结构上来说,草书不以平正取势。字形欹侧。左右摇摆。并无定规。字部件内部疏密结合。大疏大密,使气息流动于布白之间。
再者,从章法上来说。计白当黑。尤其张旭与怀素的狂草打破行列,无行无列的章法,给人以摇荡的感觉,摇曳生姿。整篇中有特别大的字,也有特别小的字,却不感觉突兀,恰当的融为一体。他打破行列规范,是一种对于自由的追求。在有限的纸面内,对于情感的充分表达在整体急速书写中,有缓有迟,有枯有润,有浓有淡。黑色的线条是流动的,白色的空白是相对安静的。但气息又是缓缓流动于空白之间。动静结合。黑色的线条是实在的,是对于情感的强烈宣泄,而空白对于笔画来说也是虚幻的、流动的,线条与空白关系,好像阴阳的交融。黑白相结合,是他们对于生命的体验,在流动的变化中,追求生命的永恒与定格。是在有限的空间内追求无限的自由。
二、舞蹈中的基本要领
在舞蹈中,节奏的把握是舞蹈韵律的首要体现,在整个流线型的舞蹈动作中,舞者通过动作的快与慢、静与动、还有力度的强与弱等,都可以达到快慢节奏的效果。例如舞蹈作品《扇舞丹青》,舞者运用的是一把延长手臂线条的折扇,通过肢体的高低起伏、力度强弱、速度的快慢,形成了节奏的鲜明对比,营造出来的是一种飘逸、洒脱、轻盈的意境。舞者明显的动与静的对比变化,时而戛然而止时而又如红日欲出,给观者明显的视觉冲击。
其次,舞蹈是流线型的艺术,但是,舞蹈的造型感却是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古典舞讲究的是形体的曲线美,利用身体的拧倾、弯曲、交叉、旋拧等,运用到舞蹈中形成了千变万化的舞蹈姿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丰富的造型与流畅的线条,造型是点,连接动作是线,点与线之间的结合,形成丰富的舞蹈动作。例如扇舞丹青中的舞蹈特点就是点与线的结合,舞蹈抑扬顿挫,行云流水一般,伴随着舞者的呼吸,刚柔相间,时而快时而慢,动势是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洋洋洒洒,舞者像是用身体写书法,而每一个动之间的舞姿造型,又好像是一个又一个书法家豪迈挥笔写下的字。舞者通过控腿、点翻身、大跳,形成一个个富有美感的造型。
此外,圆是古典舞的核心。舞蹈动作的每一个连接,甚至是某一个小的动作或点,都是由一个又一个圆所构成的。与西方的舞蹈相比,它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浑然一体,玉润珠圆。而圆,是由曲线所构成的。曲线是运动、流畅以及舒展的象征。就如在扇舞丹青中,通过对身体韵律的把握,加上气息的带动,形成曲线来完成动作之间的连接。气息的运用是贯穿始终的。
三、书法与舞蹈的相通性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抒情性是舞蹈和书法共有的艺术本质特征……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韵律和节奏是舞蹈与书法表情性富于变化的基本要素……审美属性想通。”由此看来连绵的曲线是书法与舞蹈当中最大的相同点之一。时间性与空间性是他们共同特征。在书写好和舞蹈时需要动静结合,相互衬托。并在表现时,以快慢的形式表现明显的节奏感。同时舞蹈当中的动势与笔画书写中逆锋动作相契合。结构欹侧与舞蹈肢体语言的高低起伏相似,以及书法的结字就像是舞蹈当中的造型。但又都追求在跌宕之中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气韵的表达也是舞蹈与书法中重要的一方面。尤其是书法中讲,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等,书法与舞蹈都依托于“物象”,而表达境外之意。虚实相生,悠远而深刻。圆也是书法与舞蹈的共同特征之一,刚柔并济,是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延伸,对于情感的表达。在书法书论当中,有很多借用舞蹈来对书法进行评价,例如张怀瓘评褚河南书为“若瑶台青琐,窅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绰约,欧虞谢之。”王羲之《用笔赋》在论述改变驻笔时有这样的描述:“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蹶。”袁盎《古今书评》评论“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乃至挥毫振纸,有疾闪飞动之势。”徐渭的“大娘只知舞剑器,安识舞中藏草字,老颠瞥眼拾将归,腕中便觉蹲三昧。大娘舞猛懒亦飞,秃尾锦蛇多两腓,老颠蛇黑墨所为,两蛇猝怒斗不归。红毡粉壁争神奇,黑蛇比锦谁仰低。”等等。
书法与舞蹈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作为两种中国古代流传的文化,对二者关系探讨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简主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12月第八次印刷【汉字-书法-理论-文集】[J]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06-01 [J]
[3]刘涛著.《中国书法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汉字—书法—美术史——中国】
[4]董锡玖,刘峻骧主编.《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