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期待视野”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王建英

摘 要:阅读教学理论认为,利用文学阅读中读者的期待视野,对阅读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要使语文阅读教学轻松高效,教师应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期待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好的作品在证实和打破读者“期待视野”转换上的灵活性,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实现阅读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其次要有意识地刺激学生的期待视野,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解读期待视野,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期待视野; 阅读积极性; 拓展; 刺激;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31-003

缘起:语文阅读中“期待视野”培养的缺失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感叹学生的情感意识无法唤醒,情感因素无法激活,学生对阅读没有兴趣,更不会产生期待。这与长时期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中心,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搞得支离破碎,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语文有关,更与农村学生缺乏课外阅读积累,缺乏自读的感悟、探究、发现有关。虽有的教师进行有益探索,苦心经营,却吃力不讨好,学生积习难返,启而不发,于是又只好重蹈旧辙,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甚至不分讲读与自读课的区别,苦心设计合作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亦步亦趋。浅层次的问题可以通过启发解决,但对于深层次的问题,对于教学的难点问题,就只能由老师越俎代疱,听到的大部分是教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学生基本没有时间读书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活动却很多”。这样,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被剥夺,独立阅读的能力发展被制约,更谈不上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那么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和期待呢?本文就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期待视野”的培养进行初浅的探讨。

解读:语文阅读中“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又称“期待视界”,是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在《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就叫期待视野。任何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认知图式去阅读的,这种‘期待视野’潜存于读者的大脑中,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

这种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实际上就是“期待视野”。而现实却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生活空间狭窄,阅读品味不高等问题,没有建立起适应初中阅读教学的期待视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阅读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师生之间读解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培养适合初中阅读的期待视野至关重要。

由此出发,语文教师要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期待视野开始,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同时要有意识地刺激学生的期待视野,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解读期待视野,才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实践例谈——多角度培养期待视野

●培养学生进入期待视野

“作品的接受是以读者的审美经验为前提的”。这表明,学生在阅读前或阅读时总会猜测该文中还未阅读的实践或信息,这种期待贯穿学生的阅读过程。学生的“期待视野”主要来源于学生的世界知识(生活常识)和文本知识(文本内部关联)。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下列因素可以帮助学生在具体阅读中进入“期待视野”:

1.不同文体,不同期待

学生在阅读中往往期待体验小说故事的高潮,期待获知新闻中的新信息,期待读到科普说明文介绍的新知识,期待获得辩论中正反两方的观点等等。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前,就会对相应的文体规范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定的“期待视野”。以《阿长与山海经》(人教版八上)的教学为例,通过文学常识积累,学生知道本文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作为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会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联系七年级所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就能进入对作者情感阅读的期待中了。

2.审视标题,注意开篇

对一篇文章的标题或第一段的阅读是学生接触该文本的开始,也是读者开始形成相应“期待”,产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刻。如人教版七上《夏感》一课的阅读,有一位执教老师就以此走入文本阅读:请学生读文章的标题及第一句话,说说“夏感”是什么意思,夏天的“紧张、热烈、急促”怎样体现?两个问题,充分激起学生阅读欲望,引领着学生细细阅读文本接下去的内容。

这种方式的阅读期待尤其适用于科学说明文体的阅读。

3.文章结尾,出其不意

一般来说,文章的结尾往往代表信息、事件、故事等的结束,但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读到一些开放式的结尾。也就是说,虽有结尾,却无结局。学生对故事的进一步创作会产生自己的假设或想法。笔者认为,这种假设或想法也可以看作是对作品内容的一种期待。比如:水生和宏儿会不会如“我”和闰土一般的隔膜起来呢?孔乙己死了吗?也就是说,读者对作家未明确给出的结尾也能产生相应的“期望视野”。如果把这样的问题综合成对整个作品创作意图和目标的探究,那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就是对学生审美期待的回复。

●多层面地拓展期待视野

首先,从某一个作品的节选拓展到整个作品。在语文阅读教材中,由于篇幅和内容上的限制,有些课文都是一些作品的节选,虽然这些节选的内容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如果可以对全文进行阅读,会对节选出来的文章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的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鲁智深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拳打镇关西的前因后果,从而对鲁智深的性格特点以及文章内涵有更深层次上的把握,也更容易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联想和体验;又如在教学《关雎》和《蒹葭》的过程中,还可以适当选择《诗经》上的其他一些章节供学生阅读,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作品深层情感的热情。

其次是以某个作者为中心,从某篇作品向其他作品拓展。这种拓展方式主要是实现对某一位作家的思想感情、写作风格实现系统性的了解,在拓展阅读视野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以鲁迅先生的文章为例,初中课本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以及《藤野先生》,都是出自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写于1926年,从相关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那个时期作者情感和思想上都处于一种痛苦和迷茫的状态,如果单看以上这三部作品,也许学生不会有深刻的感悟,但如果引导学生去阅读作者同时期的《风筝》以及《秋夜》等作品,就会对鲁迅当时的情感有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最后需要对某些文章进行相关文化背景上的补充和介绍,某些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模糊的理解可以深入探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保持期待的热情。比如在对高尔基散文诗《海燕》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可能只看到表面内容,认为这不过就是对在暴风雨中不断抗争的海燕以及斗争行为上的描写,这样的理解就不能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因素,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自然也就不会对文章产生更多更远的期待。这就需要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只有通过时代背景的拓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文章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以及文章背后所要表达的深意,从而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因素,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积极主动地走进课文,走进课堂。

●有意识地刺激期待视野

罗杰斯认为,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就必须让学生面临有兴趣的或有意义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生成期待,把学习看成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细节,要关注文章内容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刺激学生的期待视野,唤醒学生的期待意识。

1.在疑惑中产生期待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探究真理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方法。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期待视野的刺激方面,我主要注重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学生有疑问,才会有兴趣去探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如果可以解答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更多更广泛的阅读期待。所以教师要善于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引导他们在疑惑——期待——发现——疑惑的循环往复中探索新知,提升阅读能力。如杜牧的《赤壁》,看起来是一首咏史诗,但给人的感觉又不只是咏史那么简单,这时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疑惑,一种期待。而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好奇渴求的期待心理,让学生的期待视野和作品之间产生一定的“美学距离”,酿成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更新的“期待”之中。另外随着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探究,学生在扩大阅读视野的同时,会因为时代、阅历等原因,无法理解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和观点。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强烈的阅读期待的支配下,带着问题去查阅相关资料,寻找答案。如《信客》中学生对“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很不解,这时教师不要忙着解释,而应该引导学生在疑惑中形成渴望,在自主释疑中形成新的阅读期待。

2.于细微处生成期待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所以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领悟课文语言的词意、句义及其意蕴境界,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于细微处深入探究,发掘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因素,这样才能真正唤醒学生的期待意识,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如《老王》一文中这样写道:“‘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这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却值得期待:作为妻子的杨绛真的不知道原因吗?还有一处:“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这位老先生是谁?作者知道吗?有可能是默存吗?阅读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细节,于这些细微处形成新的阅读期待,然后带着这些期待去阅读作者更多的作品,了解作者的为人与为文,就能更准确地理解文章,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叶老曾指出:“鉴赏文学作品的目的,岂但给你一点赏文的兴趣,还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有意识地对阅读视野进行刺激,应该是达到这一层次的有效途径。

●多元地解读期待视野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关注学生获得开阔的智力活动背景,提供给学生大量的自由阅读时间。强调“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这种以生为本,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而学生体验的独特性和多元性又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所以要使学生对文章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就要让学生投入到作品描述的氛围中去,感受作者的快乐和痛苦。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多积累一些生活体验和感悟,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这样不仅有利于正确把握文章的意境和意蕴,同时可以提高自身的欣赏力和感悟力,为进一步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对文章的独特理解,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意,让学生在阅读中始终保持期待的热情。

《湖心亭看雪》中有一句景物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可是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解读作者隐藏在这里的情感呢?这就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以及当时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心情,才有可能正确地判断、体悟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的情感内涵:其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感慨,有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有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有深沉的故国之思,有倍受压抑的惆怅与苦闷,更有几分超脱与旷达。如此深厚的情感内涵,仅靠译“语”成“象”是无法体味得到的,没有广泛的阅读基础,没有情感经验的催化,那是难以感受殆尽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对文章的感悟是丰富多彩的,一千个学生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每一个学生的体验、感悟都是最真实、最具个性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所以必须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充分阅读的过程,让他们自觉自如地期待感悟,同时要做好引导工作,做好“文内”“文外”功夫,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激荡多样,让阅读成为诗意的栖居,让语文成为精神的家园。

结语:“期待”,让阅读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

综上所述,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而学生面对的文本,存在着大量的意义空白,这正是学生以期待视野对空白进行填补,从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重要因素。为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科学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借助教材,挖掘教材,超越教材,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提升“期待品位”,让他们在活跃的思维活动中张扬个性、放飞理想。

而随着语文教改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入,教师应多方面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期待品位”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厚积才能薄发。阅读教学就是在学生不断解决旧的“期待”而迎接新的“期待”的过程中完成的。“期待视野”能否在阅读教学中焕发巨大的生命力,促进教学走向成功,还要靠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摸索中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课前课中的学生期待,还要十分注意课尾让学生继续保持阅读期待,只有保证旺盛的探究热情,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期待的“发展性”,从而提升“期待品位”,使期待之花无邪绽放,使阅读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柯传伟.浅谈中学写作教学中的“期待视野”[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7)

[2]荀志芳.语文阅读教学“期待视野”的培养,科技创新导报(2010 NO.07)

[3]刘玲玉.阅读教学中学生期待视野的培养,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9)

[4]孙映慧.浅议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愉悦[J]西北职教,2006,(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