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学案设计初探

作者: 朱志国 谢飞

摘 要:新课改以来,学案(或称导学案)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成效。本文致力于探讨如何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引入学生的参与,从而超越目前普遍存在的“由教案定学案”的老路,实现“由学案定教案”的新理念。

关键词:学案导学; 设计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51-002

一、参与式学案设计的原则

1.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应善于指导点拨,答疑解难。一般在开始阶段是指导学生剖析自身学情,了解新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以及与新课学习相关的工具书、拓展性资料等等,在后续的展开过程中,则重点指导如何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以及如何围绕学习目标联系旧知、选择素材、设计问题等等。

2.分层性原则

由于学生学段的不同,其参与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对低年级的学生宜实施较低程度的参与,对高年级学生则开展较高程度的参与。一般可分为咨询式、协商式、参谋式三个层次,在咨询式层次中,教师咨询学生,在考虑学生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学案设计;在协商式层次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民主协商进行学案设计;在参谋式层次中,由学生设计学案,教师充当参谋,提供建议。

3.合作性原则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学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小组的智慧,让小组长负责来共同设计一课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把某一课学案分为几个部分,由每一个小组负责一部分,修改后再由老师批改和选择。

二、参与式学案设计的实施流程

1.准备阶段

该阶段应该建立参与式学案设计的活动规定、规则等,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分好小组,分配任务。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案设计的兴趣与意识,教师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进入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做到师生互动。

2.献计献策阶段

此阶段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展开学生的献计献策活动,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达到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3.合作设计阶段

此阶段的任务是将上一阶段的想法与意见汇总起来,并着手对学案进行整体规划与构想,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制定学习环节。

4.执行监控阶段

此阶段的任务主要包括:对教学的顺利实施准备相应的工具、资源等,创设相应的条件,以利于方案的顺利启动;对已经设计好的学案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作出相应的各种努力,以利于方案的顺利执行。

5.开展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是对学案涉及的整个过程及其效果做一个综合的判断。具体包括“自评”和“他评”两类,“自评”有学生自评、教师自评,“他评”有学生评教师、学生评学生、教师评学生。最后还应对整个评价过程作较为全面的总结。

6.反思反馈阶段

反思反馈阶段是师生开展评价之后,对整个学案设计过程中自身的表现等做一个整体性的思考,并将思考之所得反馈给自己和他人。

三、参与式学案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1.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民主化,促进“教学相长”

在以往的学案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文本的创新能力获得了提高,也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亦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局限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即只是尊重了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在课程的开发方面,学生几乎没有发言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有着自己的发展需求,一定程度而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的学习应当贯穿于从学习方案的制定到学习方案的实施乃至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之中,所以学生在课程开发中应当具有一定的选择权与创新权。而老师则充当学生学习的助手与指导者,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原创性,也有利于教师深度了解学生的学情,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达成一致的协议。

2.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生本教育”

在以往的学案模式中,教师一般都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学情作了有针对性的设计,通过学案的实施,卓有成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能力。然而学生能力的发展亦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局限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而学生的提问、质疑能力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这种学案设计本质上仍是教师“教案”的翻版,贯穿其中的主线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师生在依案教学的过程中乃是在预设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思考和讨论,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依赖性及思维定势,本质上这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取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不亚于解决问题,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这种能力的缺失是我们传统教学常被诟病的弊端所在。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学案设计,这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构建“生本教育”具有切实意义。

3.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与主体意识,适应学习化社会要求

在以往的学案模式中,教师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学案的程序自学,自己解决问题并填写答案。它把以往课堂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这无疑比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前进了一大步。但如果我们冷静思考,会发现这种模式明显的弊端。它仍然“没有改变教师主持课堂的本质,对学生的独立自主、潜能挖掘、性格健全没有益处。”学生整体上仍属于一种“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仍是照着教师既定的思路和模式在操作,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与习惯。当脱离了学案和课堂环境,学生仍有可能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而显得无所适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良好习惯是长期熏染和培养的结果。我们认为参与式学案设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是一个随学生年龄与能力的增长而参与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最终形成一种由他主逐步走向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其学习的目的、方法、习惯均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巩固。这对于我国传统“严进宽出”的中高等教育衔接问题应该也会有一个较好的“缓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吕世虎,张定强,刘洁,靳健.《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陈时见,冉源懋.《参与式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4]崔其升.《杜郎口中学:取消导学案》,《中国教师报》,第450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