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走得更远
作者: 徐伟伟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从关注学生怎样学到怎样学得有效,从关注教师的教学到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从教师的立场站到的儿童的立场。我们的儿童在劳动与技术课堂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多变地开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 自主探究; 有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65-00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从关注学生怎样学到怎样学得有效,从关注教师的教学到关注到儿童的学习过程,从教师的立场站到儿童的立场。我们的儿童在劳动与技术课堂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多变地开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情境激趣,引发探究
新授内容的引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若能在新课开始之前,通过形象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诱发学生猜想,不仅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例如四年级下册《涤纶彩球》可以这样激趣导入:师:昨天听你们老师说班上有位同学马上要过生日了,老师要送她一份礼物,猜猜会送什么?师:你知道这彩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揭示答案:涤纶薄膜,我们通常叫它涤纶纸,是一种塑料制品,多用于装饰材料。你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装饰品是用涤纶纸制作的?这样用情境导入,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猜想和好奇心,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2.问题情境,诱发探究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例如教学《立交桥》一课时,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师:瞧!前面怎么啦!
生:堵车。
师:是呀,这个地方两条相交的马路上的车流量很大,同学们想想,怎样让这儿的交通变得快速便捷呢?
二、注重策略,深入探究
教育家波利亚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过程和策略,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
1.基于探究的起点,建立探究时间和空间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在以往的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能力,所以学习就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转移,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劳动与技术教学中不光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还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为学生搭建知识建构的平台。
2.小组合作,整合探究
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互动能力方面,可以采用独立与合作并重的小组合作方式。尤其是对一些较复杂、大型作品的设计,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学《立交桥》一课时,操作较复杂、工作量大,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分工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最佳的立交桥模型。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可以集思广益、交流互补、分工合作,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3.关键点拨,有效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学生的自主探索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困惑时,给予点拨;在学生有疑难时,帮助学生共同解决。如教学《中国结》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其编织的方法。当一些学生在利用图纸探究编织方法上碰到困难时,可以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编织示意图,示范编织过程,再让学生探究编织方法。通过这一“探究——点拨——再探究”的过程,既让学生体会了自主探究的乐趣,也让学生避免了一些无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三、注重技术评价,延伸探究的内容
技术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成功了,并不意味着这一学习内容的完结。对作品或设计进行评价和反思,可以增加学生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实践的机会,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1.重视成果反思,提升技术素养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劳动与技术的评价要包括: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劳动与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含技术设计);劳动与技术的实践能力;劳动与技术学习的成果质量,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教学《吉祥结》时,作品展示后,各组将组员编织的结放在投影仪上,评一评。师:“想想怎样评比?可以从哪几方面来评比。”评价既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又是课程评价手段,学生通过对不同作品的观察、探究,发现他人的闪光点,理解、吸收他人的设计思路和特色创意,提升了自己的技术素养。
2.课外拓展,延伸技术探究
劳动与技术课涉及许多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需要教师和学生养成深度质疑、不断探究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还需要教师主动引导,每个教学内容完成之后都应给学生继续思考、继续探究的机会,可以提出一些研究性、拓展性的问题,延伸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劳动与技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形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有效。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江苏省教育厅, 2003.03
[2]陶行知.《生活的教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1日
[3]成尚荣.《故事中的儿童立场》,《人民教育》,201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