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趣对话:为英语教学“解围”
作者: 周正元摘 要: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对话。英语教学,离不开师生、生生的生动有趣、直抵心灵的对话,这种对话,需要的正是智慧和情趣。
关键词:智趣对话;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72-001
智是“能”,趣应“品”,智因趣生,趣因智达,相谐而生。[1]智趣对话,是一种包孕教学机智和生活情趣的语言交流与心灵感悟,其主要形式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运用在英语教学中,旨在化解英语教学死记硬背、枯燥训练等顽症。如何让有“智”有“趣”的对话为英语教学排忧解难?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英语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尊重在先——让对话有魂
尊重,是一种伦理指向。尊重在先,是指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时存在的一条底线。唯有互相尊重,出对与应对、问者与答者双方的心中才会有“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才会灵动和有“魂”。
蒋丽丽老师曾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对话的过程也是一种共享,共享精神、知识、智慧和意义。”[2]事实上,智趣共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平等、尊重。
曾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让笔者深有感触。
在教“What do you want to be ?”这一句型时,涉及的职业很多,大部分孩子选择了自认为十分“体面”的职业,如engineer,teacher,doctor, lawyer…I want to be a Soldier,I can Rescue the people in the earthquake“Great!We need one more.” 选择职业是每个人的自由,笔者尊重每位孩子的心愿。接着有一个小女孩站起来,响亮地说:“I want to be a nurse,I can rescue the people in the earthquake.”“Excellent!”有更多的人举起手来:“I want to be…….”当我向全班同学问道:Do you want to be Soldiers/nurses/firemen?“Yes, I do.”孩子们整齐、坚定地回答道。
在尊重别人自由选择职业的同时,我们的课堂对话,也营造了这样一种氛围:人人都有权利说,可以大胆地说,无拘无束地猜测,甚至可以说错,“瞎说”。这样的课,充满张力;这样的对话,充盈智趣;这样的教学,充斥灵性!孩子们能不喜欢吗?
心灵在场——让对话有味
关于对话,著名教育家肖川先生说,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3]由此,师生对话,必须是心灵在场的对话,心不在焉,假大空的对话是亵渎教育灵魂的对话。即使师生会话练习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也只会让孩子们感到味同嚼蜡,再“熟”,也未必能生出一个“巧”字来。
英语教学,离不开对话,这种师生对话,常常以训练形式出现。但智趣对话,不是让孩子反复练习,不应当让孩子觉得口干舌燥、心烦意乱。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智趣对话是有别于呆板的、程式化的师生、生生问答。“对话的过程不是一方压制或变革另一方,而是共同参与,塑造一个属于双方的话语背景。”[4]
榜样在前——让对话有情
君子之教善喻也,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教师的“圣谕”。新课程理念观照下的教师不再是整天板着脸的夫子,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放下架子,蹲下来与孩子对话,通过多种的“喻”、多样的示范,让孩子体悟“说”的“随便”,“说”的“容易”,这样的课堂,能不让孩子的思维汪洋肆意吗?
比如在教学小学英语凤凰国标教材1Bunit1中时,笔者以教唱“What’s your name?”这首歌导入,老师领唱,孩子们精神十足。孩子们唱会后,还会相互用“What’s your name”来互问对方的名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哼哼曲子,眼睛盯着老师,“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师生互动的情境中。课堂教学的任务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有了教师引领,有了和谐的对话,何愁课堂没有感召力!
梦想在飞——让对话有趣
异域风情,是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通过欣赏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让孩子们走进那个陌生而又新鲜的世界,即便是想入非非,亦不乏恬美和惬意。此时此刻的教学对话,天广地阔、充满生机、饱蘸智趣。
如一年一度的万圣节来临了,这在西方国家是个相当隆重的节日。虽然我们课本有关Halloween的话题不多,但笔者给孩子们展示各种资料、图片,让他们了解西方节日文化。并提出问题:“假如我在国外过万圣节”,让他们动手查阅资料,动脑筋与老师对话,这样的师生互动,趣味十足。
曹洪敏先生曾在他的专著《教而思教》中敏锐地指出:“教师不是知识的象征,而是智慧的象征。”这种智慧,渗入教学对话之中,不该是粗鄙的应对,烦人的唠叨,重复的训练,而是一股糅合着情趣的、激发孩子梦想的浓浓的暖流。[5]
高林生先生曾深情地说,教师是成人派往儿童世界的友好使者。[6]英语教学,需要对话,这种对话,应该剔除应试教学的阴影,消除装点公开课门面的花俏样式。唯有教师真正担当起“派往儿童世界的友好使者”,才能有心与心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充满智趣,为英语教学“解围”。
参考文献:
[1]吴汝萍.让儿童享受“智趣数学”[N]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4(02),8
[2][4]蒋丽丽.让对话拆毁教育的“围墙”[N]中国教育报,2004-10-07
[3]肖川.教育的视界,论教学与交往[M]湖南:岳麓书社出版社,2003年164
[5]曹洪敏.教而思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6
[6]高林生.小学语文教学新思维新策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0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