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改进\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

作者: 黄舒

摘 要:我园一直倡导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课例研究; 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04)-085-001

本学期我园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了一课三研教学活动。大班年级组由我作为执教者,其他老师作为课例的分析研究讨论者一起参与进来。

我执教《拔根芦柴花》。这是一首有名的江苏民歌,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接触这种比较有地方特色的乐曲不是很多,为了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我介绍了《拔根芦柴花》的创作背景,其次还让幼儿随着音乐拍手、模仿拔芦苇的动作,使幼儿对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了一定的印象。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配上打击乐器,我出示图谱让他们用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来配乐,如:跺脚、拍手、拍腿、拍肩等。最后过渡到乐器演奏。整个演奏方式我是根据曲子的节拍来进行的。

活动结束后,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了反思研讨。首先自我反思了执教过程中在教学方式中的不足,如图谱没有发挥作用、幼儿只看我的指挥,没有关注到图谱中的节奏。其次大家的讨论重点放在了用什么样的节奏型来配这首乐曲,由于我是按照曲子的节拍进行配乐的,因此有老师提出,这样的节奏配器听起来有点单调,并不那么丰富,而且我在图谱中是将乐曲的节奏型都画出来的,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演绎似乎也没有用到节奏型。那么在本次打击乐活动中究竟该以什么样的节奏型完成活动的内容重点呢?

我吸取了各位老师的经验意见。在第二次活动中,将怎样根据乐曲拍出节奏型作为活动的重点。由于这些节奏型以前就接触过,因此对于大班的孩子困难不大。但在活动中,我犯了一个错误,图谱上的八分音符我当成了十六分音符。这第二次的修改,由于我的音乐素养和事先准备出现了偏差,导致后来执教中虽然在老师的提点下改过来了,但孩子们由于先入为主,因此在这个节奏上总是出现问题。在给节奏配器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是出奇的意见一致,可能是因为我手上每次只拿着这一样乐器的图片,孩子们领会到老师要的是这个,所以就按照老师的暗示,很顺利的没有异议的完成了配器。于是,又出现了第二次活动的问题重点:怎样让幼儿自己主动给乐曲配器,而不是将老师的想法强加给幼儿?

两次的执教活动,让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性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自己要对音乐内容本身熟练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就不会出现第二次执教中打错节奏的意外。此外,经过两次同题异构,大家依然在教学方式上展开了讨论,最后聚焦在活动中没有体现幼儿的主动学习这个问题上。老师作为一个教学者,始终是一个教的角色,并没有关注到幼儿的主动学习。比如拍身体的动作可以让幼儿自由探索,打击乐的配器也可以由幼儿自主选择决定,而不是都由老师以图谱的形式直接展现。但在活动中,由于乐曲内容比较复杂,我担心幼儿在配身体动作及乐器的时候会出现问题,给我的执教带来困难,因此我并没有关注到这方面,以为按照教学目标完成就行了,但这恰恰没有实现从普遍性知识到幼儿个体知识的有效教学。

课例研究是以课例为载体,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大致需要经历“原经验——新设计——新行为”几个步骤,其中每一步都要经历“活动设计——实践——研讨——反思——调整”的过程。经过两次的课例实践研讨,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而教学方式的转换则考验教师的教育素养。在实际音乐教学中,音乐知识形态与教学方式转换并非截然分开,所有的音乐作品幼儿化转换都是基于对课堂情境的联想并为教学服务的。那么怎样改进优化课堂教学呢?

首先,让幼儿具有任务意识。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教学环节中的任务都能够落到幼儿身上。而培养幼儿任务意识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有任务意识。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落到具体的教学环节,这是最低程度的教师任务意识。教师任务意识水平越高,教学现场就越会呈现出环节清晰、任务明确、教学流畅的情境。对幼儿来说,主动学习一定是任务明确的学习。而在本次研讨课中,我对自己的任务是明确的,而对如何将教学任务以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方式落实到幼儿身上则不甚明确。具体表现为只是让幼儿学动作、玩游戏、记图谱,没有让幼儿自主观察、探究结果,我教的很辛苦,却没能完成教学任务。让幼儿具有任务意识的实质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幼儿的学,始终将注意力投放在幼儿身上。

其次,将教学内容落入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音乐教学内容落入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实质是解决音乐教学内容所含知识与幼儿的关系,主要有:第一,身体动作知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在此次研讨课中具体表现为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拍出音乐节奏。作为教师首先要掌握关于幼儿身体动作特点的知识,然后去启发引导幼儿自己创编合适的动作,而不要让幼儿根据设计好的动作去模仿。第二,音乐八大元素知识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即关于幼儿学习旋律、节奏、句段结构等的特点。教师不仅要熟悉音乐八大元素的陈述性知识,而且要掌握音乐八大元素的程序性知识,让音乐学科知识与幼儿发生交集,从而获得有关幼儿创编音乐八大元素表现特征时的特点的知识,以确保在知道幼儿进行歌唱、欣赏、打击乐、集体舞等活动时,幼儿的学习任务的难度是适宜的,是落入幼儿最近发展区的。

最后,保证师幼、幼幼互动的质量,是指在一个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使用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互动策略,包括抛任务时的提问与追问的策略,引导幼儿展开任务时的讨论与分析的策略,任务完成后引导幼儿评价与反思的策略。高质的师幼、幼幼互动表现为教师对互动策略的娴熟运用,核心是自如抛问题给孩子、自如接孩子抛过来的问题、自如传速与提升孩子之间的问题。高质量互动是教师教学专业性的最高体现,它属于情境知识,依赖教师的实践智慧。

在音乐教学中,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以人文素质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为切入点,以激励性评价为杠杆,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动力,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幼儿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使音乐课堂活起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