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出发
作者: 王菊析摘 要:《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创设适合孩子的教育,要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一切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应该成为我们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幼儿; 学习; 发展; 需要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04-002
美国教育理论家罗伯特·加涅说:为学习而设计。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为学生学习和发展设计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学活动前的预设是如此,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仍然要遵循这一原则,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发挥教师指导的正能量。下面举一个教学案例:
案例:美术活动《发型设计》
1.导入活动,引起制作兴趣
在活动的导入环节,教师设置了“羊村要开化妆舞会,而羊村商店的假发不够了,想请小朋友帮忙制作假发。”这一问题情境引出活动主题。小朋友们听到要开化妆舞会都十分兴奋,开心地跟同伴讨论起来。
2.观察操作材料,讨论制作方法
在这一环节,教师出示了自制的假发,请幼儿说出制作假发的材料。幼儿认出了彩纸、彩带这两种材料,而对于皱纹纸幼儿感到陌生。当教师问:“你知道这些假发是怎么做出来的吗?”有幼儿指着一顶长小卷发说:“这是用折扇子的方法做的。”当教师指着皱纹纸假发提问时,幼儿回答有些困难,于是教师在投影仪下示范了制作方法。
3.幼儿制作假发,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宽的短彩纸,长的细彩纸、彩带、皱纹纸,每一组分到一种材料。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时不时地告诉幼儿某一种材料应该是怎么做的。在制作过程中,大部分幼儿照着老师的样品制作出相应的假发,只有少数幼儿制作出了不一样的假发。
4.假发秀,体验成功的喜悦
制作完成后,幼儿戴上假发套,都兴奋地抢着去照镜子。当老师说要跳骑马舞后,才回到活动场地,幼儿高兴地叫啊跳啊。最后老师还请幼儿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留念。
一、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教师在预设和组织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准备精美范例,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手工活动,教师出示的范例或作品一定要能激发孩子制作的兴趣,同时教师要采用生动的导入方式,如谈话法、故事法、情境法等,让幼儿在兴趣中产生创作的欲望。本活动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活动主题,让幼儿产生了游戏的欲望,接着出示了各种精美的假发,让幼儿有了制作的愿望。
2.讲解示范到位,充分调动幼儿感性经验
手工活动,教师的讲解示范非常重要,对于较难的环节要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操作环节要让每个幼儿都看清楚。活动中,当幼儿对皱纹纸这顶假发套的制作方法产生疑问时,教师能利用投影仪清楚地向幼儿示范制作方法,让幼儿知道双面胶要绕圆形贴在浴帽上,再把皱纹纸一层层地粘上去,这样才能有层次感,才更美观。孩子们只有掌握一定的技能,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再经过老师的启发和指点,才能插上想象的翅膀。
3.提供合适的材料,充分调动幼儿探索的主动性
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材料,有利于他们通过探索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活动所提供的彩纸、彩带都是幼儿平时接触过的手工材料,再次操作这些材料,有利于幼儿增进对材料的认识,丰富有关材料的知识经验。
纵观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作用正能量的发挥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值得反思:
1.教师应特别关注有困难的幼儿的学习需要
因为孩子间能力的不同,导致了粘贴的效果和活动速度的不一样。有的孩子早早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无所事事,而有的孩子因不会撕双面胶而发呆。这时教师应该引导能力强、速度快的孩子去帮助能力相对差、速度慢的孩子,通过同伴间互帮互助的力量解决问题,使彼此相互得到提高。
2.教师应适度控制自己的指导行为,鼓励幼儿创造
教师在指导幼儿时经常会告诉幼儿这一种材料该用哪种方法制作。可以看出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权威指导者,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过于强烈,可能会影响孩子自主创造火花的萌发。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最好能够变成幼儿的顾问,留给每个幼儿充足的思维空间,鼓励幼儿创造,使幼儿产生积极的兴趣,追求成功的喜悦,从而唤醒幼儿的创造意识,培养创造能力。
3.教师应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分享成功的体验与快乐
教师往往在幼儿进行完操作活动时,就认为幼儿已经完成了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展示交流环节的重要意义。本活动教师没有设计“作品展评”这一环节,而是在操作活动结束后要求幼儿直接把假发戴在头上,教师没有评价幼儿作品,同时幼儿也没有交流制作的感受。
二、启示与建议
1.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展现真实课堂
我们在开展活动时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有利于孩子主动参与、积极互动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促进每个幼儿个性化的、身心和谐地发展。本活动中,教师亲近的语言、动作和微笑唤醒了孩子潜在的自信,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孩子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孩子们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无拘无束地探索、实践、学习。
2.关注孩子需要,促进幼儿发展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在本活动中,教师根据每组幼儿的制作水平,有选择地分发不同的制作材料,可见,教师已经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但教师考虑的还不是很周全,双面胶的黏贴让许多幼儿都犯了难。如果教师有目的性地给予不同的材料呈现方式,如有的材料预先贴上双面胶或已经帮忙把双面胶撕好等,这样能更好地把握孩子多种发展的可能性,真正做到“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切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出发,应该成为我们幼儿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基本原则。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所有孩子的活动情况,发现他们学习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使教学过程更加满足孩子的学习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窦颖.幼儿园手工活动中的指导要点,http://www.jtjyres.com/article/2010/1008/article_4479.html,2010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