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本舍末,凸显文本核心价值

作者: 陆晓红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需要经历“取”与“舍”的抉择,方能选取具有文本核心价值的教学点。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取舍之道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10-001

在日常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总有这样的经历:拿起一篇课文,总觉得这也是重点那也是要点,这也要识记那也要掌握。在这“宁伤十指,不断一指”的课堂教学宗旨下,对于文本的解读要么因时间仓促而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么是原本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花了四个课时才勉强结束,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到底哪些该取、哪些该舍,常常让执教者无所适从。如何从纷繁的内容中选择合适的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四十五分钟里有最大的收获,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迫切需要去关注和思考的。那么,这中间有哪些理性的取舍之道?笔者试结合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社戏》《安恩和奶牛》两个课例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取“本”:浓墨重彩

每一篇课文在细细解读后,都会发现有着丰富的教学因素,我们的教师要善于找到其能凸显教学价值的层面,教学取舍的任务就是要选取具有文本核心价值的教学点。《社戏》作为一篇经典老课文,它包含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从字词到文学常识,从情节到主题,从景物描写到人物刻画,从语言品味到写法揣摩,都有许多值得细细玩味的教学内容。教学这篇文章时,可以大胆地割爱,从内容入手,紧紧抓住“乐土”二字,引导学生重点思考“钓虾、放牛、看社戏这些事情对于我是一种怎样的新生活?”和“我在平桥村得到了哪些优待”这两个问题,从“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景”入手,进而把握小说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对淳朴善良的平桥村人的深情赞美和对自由快乐的美好生活的怀念、向往。扣住词眼,围绕两个重点问题,深层次地解读了文本,《社戏》一文的核心价值的把握便水到渠成。

再如《安恩和奶牛》一文,其教学核心问题在于通过阅读作品,感受故事主人公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进而理解安恩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需求的善感。在教学中,围绕此核心问题,可设计如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述课文,整体感受安恩形象。

第二环节:由题目展开,引导细读第一小节,揣摩安恩形象,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安恩乐观、认真的生活态度。

第三环节:聚焦关键语段,由买和不卖的矛盾破开小说的情节,进而全面把握安恩形象。在此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安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具体揣摩安恩形象,把人物淳朴的性格以及对动物的慈爱之心栩栩展现在学生眼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阅读结尾段时三个“我们”这一细节关注的设置,可以将安恩对动物生命的尊重集中展现出来。

第四环节:结合文本,合理想象:安恩说出了自己不肯卖奶牛的原因后,市场上的人们会做出怎样的反应?通过世人的反应,进一步丰腴人物形象。

这一套“组合拳”抓住了文本核心价值的教学点,在层层递进、步步为营中,在学生乐此不疲地阅读与探究中,“安恩”这一形象逐渐立体丰满。

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结合课文教学目标,抓住着力点,找准突破点,选取最为精华和重要的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文章。可以说,抓住了其核心价值,也就意味着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

二、舍“末”:轻描淡写

我们的教学中,既要取文本的关键处,浓墨重彩地丰润它;同时对于那些教学中细枝末节,轻描淡写即可。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要结合课文教学目标,学生现有水平等因素对文本进行“二次开发”,尽可能地把那些非本质的东西从我们的课堂中淡化出去。

《社戏》一文中,作者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对于小朋友的描绘泼墨最多,尤以双喜为最:看戏前,大悟似地提议,看出大人迟疑后,拍胸“打包票”;看戏时,戏不好看,双喜提议“还是我们走的好”;看戏后,偷阿发家的罗汉豆,以为多偷,“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用八公公的盐和柴,认为“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这些描写中充分展现了双喜是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颇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的少年领袖。

至于《安恩和奶牛》第二段关于奶牛的描写也只需轻描淡写的“淡化”处理即可。此段中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描写奶牛的优质,如“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可以看得出来,它是出身真正高贵的纯粹良种。”“它的浑圆的乳房胀得鼓鼓的。”“它那黑白相间的美丽的牛角上点缀着几条环状的花纹。”“能挑得出来的瑕疵也就这么点儿了。”这些关于奶牛优质问题也不必作过多的纠缠,只需用文中的一句话“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作简洁的概括即可。相反,在本段文字中教者应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奶牛的优质正是在于安恩的悉心照顾上,进而再次凸显文本核心:安恩对奶牛的深厚情感。文段中“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要是存心找茬的话,那就是它的臀部和脊梁上长着一溜肉瘤”等都是可以揣摩深意的句子,在教学时也应作适当的取舍,可引导学生关注奶牛“依偎”“蹭”这两个动作,以突出安恩与奶牛非比寻常的关系。

三、去“伪”:务本求真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除了本质与非本质的内容之外,另有一些“伪语文”充斥其中,它们或悖于文本、背离文章价值取向,或与语文味背道而驰。语文教学要倡简,要回归本色,对于这些非语文的“负累”,要尽可能地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清理出去,还语文本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诚然,语文没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每一堂语文课一定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其中也是不切实际的,语文课说到底是语言文字的课,它不是政治课,不是德育课,不是审美教育课,如果我们非要在每一堂语文课中进行价值观的教育,那必将与语文味背道而驰。《社戏》教学分析“阿发”形象时就教育学生偷是不正确的行为,探讨“双喜”人物形象时则教育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在上《安恩和奶牛》时,教育学生要关心老人,不能做屠夫那般野蛮之人……这些充斥其中的思想教育,是我们语文课堂不能承受之重。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学过程中每一步的展开,我们都需要经历“取”与“舍”的抉择。当然,要准确合理地取舍,必定源自于老师对教材深入、透彻的钻研。也惟有如此,才能在理性取舍中,成就我们大气、灵动的课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