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 朱文怡摘 要:教师更应该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用创新的教学行为、创造性的思维,崭新的教学模式感染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启迪学生,活跃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探究; 激励; 思考; 敢于质疑; 勇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16-002
“正如看不到前景的人一样,缺乏前瞻的中国数学教育亦是没有前途的!”张奠宙先生提出的“希望能对2010年的中国数学教育作出展望”中说道。数学教学不是把现实的结论教给学生,数学的学习也不是被迫的接受、简单的继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发展创新能力是很重要的。
教师的能力应该不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用创新的教学行为、创造性的思维,崭新的教学模式感染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启迪学生。作为教师,创新性地教才能培养学生创新的学习能力。我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传授新概念,定理等新的知识点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良好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对解决问题的渴望、引发师生的共鸣、产生创新地动机和灵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激励探索的欲望。案例1:在学习“绝对值”时,请两位学生通过演示来理解“绝对值”。两人都站在讲台处原地不动记作“0”,学生甲向南走5步,记作“+5”。
问题1:甲到讲台的距离是多少?答:5。
问题2:学生乙向北走5步,记作什么?答:-5。
问题3:乙到讲台的距离是多少?答:5。
问题4: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表示?答:数轴。
表示数5点A、表示数-5的点与原点O都相距5个单位长度
引出“绝对值”的概念︳-5︳=5,︳5︳=5。引导学生理解绝对值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距离。问题5:那么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能用绝对值表示吗?学生都思考起来,答:可以。︳5+5︳=10。作为老师表扬的大胆想法,敢于思考,勇于创新。为以后学习两点间的距离设下伏笔。
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多媒体);生活中具体实例(具体事例、小常识、小故事等),创设出一个主动思考、自主探索、启迪思维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原则上应通俗易懂、浅显明了、形象生动、直入主题;切勿虚而不实、花里胡哨、喧宾夺主、偏离主题。在解决问题时,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去探究。在此过程会出现错误或偏离方向或漏解等情况,但思考、探索是学生宝贵的收获。我们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完美、漂亮的结果,而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耕耘。因此创设出一个让学生乐思考、勤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基础。
二、要建立平等、和谐、思想自由的课堂与人文环境
我认为:(1)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们才敢生疑、质疑。因此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教书育人的高姿态,更要平易近人,对学生平常嘘寒问暖的,拉近与学生心与心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承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及时更正,给学生们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好榜样。如初一的第一学期我常说这样一段话:我虽是老师,但我更是凡人,在教授的过程难免会说错写错,我真诚的希望同学们能及时提出来,帮助老师改正。学生会将信将疑,所以开始我会故意写错一丁点,对能指出错误地方的同学当堂表扬。让学生相信老师说到做到的,这是真的。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谐。(2)要建立起讨论的学术型氛围,有利于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案例2: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后,继续探究“案例1中的绝对值”。
︳5︳=︳5-0︳=︳5+0︳,︳-5︳=︳-5-0︳=︳-5+0︳,所以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能用绝对值表示。AB=10,生1说:︳5+5︳=10,生2说:︳5-(-5)︳=10,生3说︳-5-5︳=10,问:那么用什么式子表示更合适呢?大家积极讨论,换了其他的数据再计算,发现用两数之差的绝对值可以表示距离。AB=︳a-b︳。两数之和的绝对值不能准确地表达距离,因为两数异号时不能,︳5+(-5)︳=0。
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人师表的我们更要不耻下问,与学生平常相互讨论,学会倾听他们思考问题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想法,即使他们的想法是错的或“南辕北辙”,也要耐心相互沟通、交换想法,让他们的思考得到一个自由奔放的机会,更是通道;向学生虚心请教,取长补短,学生的智慧是不可斗量的;通过这样建立起学术讨论的良好的教学气氛。在这种平等、和谐、思想自由的学术型课堂环境,人文环境中,学生才敢有疑,提疑,质疑,甚至直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种课堂环境,人文环境中,学生的好奇心,怀疑一切的胆量才能释放出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激发出来。
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备课,研透内容,使教学深入浅出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质疑。有质疑才会解疑,会产生出创造性思考。质疑是创造的火花。如何引导呢?不妨从以下二方面试试:(1)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因为观察可以发现规律,观察可以找到方法,观察更锻炼了思维品质。仔细阅题,分段阅题,详细地观察,获取信息,启动思维,整合信息,获取方法。总结反思,思维延续,拓宽问题的知识面,自己提出新的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有观察,也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如已知(z-x)2-4(x-y)(y-z)=0,则x+z=2y。一般的做法就是直接计算:
难度要适宜,不能让学生深思熟虑后,仍找不到突破口,要符合学生当前的知识范畴。如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才适宜提出问题:黄金分割为什么约是0.618?学生会积极思考,不断探究,最终获得答案。如果在学黄金分割时就问为什么?那么老师只能自问自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毫无意义。如何质疑呢?(1)鼓励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时表扬那些敢说、敢提、敢疑的学生的勇敢精神。学生胆子大了,就敢想敢说,有什么自己想不通的问题都敢说了,不会轻易相信别人所给出的结论了,甚至敢怀疑一切。(2)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因为大家处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中,必须学会合作,互通有无,才能集思广益,才能激发创造的潜能。如同有源之水,有根之木。让创造的思绪源源不断。否则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思维也会毫无生趣。(3)鼓励学生良好的竞争。汹涌的波涛才有气势,才有观赏的魅力。竞争才有动力,良好的竞争才能不断地创造。案例3: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1977年江西试题:若方程5x2-10xcos?琢+7cos?琢+6=0的两根相等,试求两邻边之和为6,且夹角为?琢的平行四边形的最大面积。生:两根相等,则⊿=0,求出cos?琢的值。生:计算⊿=0,得到
四、教师在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上也要创新
布置作业不可按部就班,可形式多样化:书面的,口头的,阅读性的;可方式多种化:预习的、略解的、反思的、论文的;可因人而异的,在数量、难度、广度、深度上都不同的。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思考锻炼。批改作业时,不是简单的分数或等次,可以写上评语: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表扬、鼓励;可以写上老师的解题想法;可以写上批注;可以写上参见课本(笔记本)等等。让学生知道作业也可以做的那么有价值,也是那么有成就感。学生的价值感,成就感可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动力啊。
教学过程是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其中课堂的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更应注重课堂的45分钟的教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有时更是主导。教师应放下自己一定要教会学生的负担,给学生一个自由放飞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展现他们的聪明智慧,绽放思考的的魅力,享受创新的果实。我相信数学的教与学都离不开探究,离不开创新。我也相信一个有探究、创新精神的教师,一定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云章主编.《打开你的数学思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王永建著.《帮你学好中学数学》,江苏教育出版社
[3]任勇著.《中学数学学习指导的研究与实践》,航空工业出版社
[4]《义务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6,35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