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在情境中达成探究的策略
作者: 徐春华摘 要:新的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探究学习是学生在思想品德学科中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情境;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24-001
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思想品德课的探究离不开情境,笔者根据自己在情境探究学习方面的尝试作出如下一些方面的整理。
一、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是探究教学实施的基础
1.情境探究应体现生活主题
一方面是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情境,另一方面是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背景下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生活经历、课外阅读、电视电影、电子网络都是可以创设情境的参考。教师要充分利用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诱发学生思维,引导自主探究,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
2.情境探究应以教材为基础性资源
通过国家教材主管部门审核的教材,无论是在编写素质方面,还是在教材质量上都更为可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优先考虑。如八年级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有专门的“探究”栏目,此外还有“辅助材料”、“对话”、“感悟”、“知识链接”等也是我们组织学生探究的良好素材。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探究教学的关键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首先要确定是否存在某一问题,而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以问题为导向,问题的提出源于仔细的观察,学生可以是课外随意的观察,也可以是对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的观察。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应该具有指向性和探究的可能性,不仅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心理冲突,更应该去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讲述《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一课时,笔者先讲述阿基米德因好奇心强,在洗澡中悟出了浮力原理的故事,再讲述中学生小王好奇心也很强,结果却尝试吸毒,最后走上抢劫的违法犯罪之路的故事。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创造问题情境,诱使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对“为什么好奇心会有不同的影响”、“怎样正确把握好奇心”等问题的探究之中。
三、激励性的评价是实施探究教学的保障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内容应包括态度、情感、技能、能力以及结果等几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判断, 如是否认真努力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积极参与,有责任感;是否主动协作, 组员关系是否协调;是否主动提出探究设想和建议等。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主要看对材料的归纳、分析和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运用多媒体的动手能力等。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都是学生能力评价的内容。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全面参与,因此在整个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教师参与,更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与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评价指标以肯定激励为主,从而保证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
另外在进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在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教师所要做的正如新课标中说的“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这样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品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探究性学习应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既要多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又要努力使他们的探究能够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让学生充分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自主探究中学习、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
3.探究性学习应更加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探究性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而常规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只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
4.探究性学习应定义为开放性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过程中,无论是情境的设置,还是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对探究活动过程的掌控,还是对探究活动的过程性评价,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累积,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把新课标的要求在情境探究中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