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小组学习 打造生本课堂

作者: 王泳

组建小组学习 打造生本课堂0

摘 要:我校把“生本教育”理念与“五问式”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实验,通过问教材、问学生,强调学生学习基础,开展个体初步学,小组讨论全面学,教师引导深入学。我发现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切入点都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什么,学生怎样学,学生学有什么困难……这些观课的视角引起了老师们的思考,实验过程中对小组的组建、小组学习流程、小组学习评价以及小组文化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课前预习,如何让学生热好身,有准备地进入课堂,老师们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关键词:创建学习小组; 规范小组学习; 课前热身设计; 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亲身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81-002

一、创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1.调查摸底,组建学习小组

我从四年级接手这个班,全班51人,发现一些学生的回家作业与课堂作业总是拖拉或不完成,只依靠课堂的学习和补作业,而课下很少能主动的去复习,男生有十几个左右,女生还有2个常年不太喜欢做作业的,即使不断教育,效果也不好,所以整个班数学成绩在年级处以中等偏下的水平。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确定A(10人)、B(33人)、C(8人)三个层次,按A1+B3+C1的比例组建小组,个别同学微调,我班共组建10个小组。

2.确立名称,形成小组文化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10个小组定好组名、奋斗精神及组规,还要负责检查各项目标的落实。绝大多数的学习活动都以“兵教兵”、“兵练兵”的合作学习方式,较好的达成了“水涨船高”的目标,使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了拓展,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提升,反过来又促进帮助者的进步,真正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二、规范小组学习——合作学习的保障

对于小组学习,我们教师并不陌生,但以往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较多,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很正常。生本课堂中学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当学生支配大段时间时,有的学生啰嗦,词不达意;有的学生只有答案,没有清晰的过程,所以在班级进行小组学习的时候,我按不同场合规定了一些小组学习学生发言的一些提示。

【小组交流预习时】

组长:通过预习,知道了什么?欢迎大家抢答。

你会解答什么问题,怎么解答的?还有什么不懂呢?

组长:大家看看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还有谁有补充说明。

今天主要学习_____,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组员:我是这样想的_____。

组长,我还有补充_____。

我知道了_____,可以用_____来解决。

我有不同的意见_____。

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_____。

我有个问题不懂_____。

组长:大家说的都很好,我把内容总结一下,看看还有什么补充。

【小组分工学习时】

组长:

这次我们要完成的任务是_____,现在开始分工_____。

我们组的任务是_____请大家围绕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组员:

我完成的任务是_____我发现_____。

通过_____我知道了_____。

我汇总了全组信息,结果如下_____。

【小组汇报学习时】

代表组:

大家听我说_____我说的对吗?

我们组是这样想的_____其他组有没有补充?

我统计的是这一组_____我统计的情况是_____。

其他组:

这个组说的很有道理,我还有补充_____。

下面我给大家说说我们组的想法,请大家认真倾听,及时给我意见_____。

刚才你们提到的_____如果出现这个_____怎么办呢?

这组分析的很好,我有个问题要问_____。

通过这些规范的课堂交流话语的提示,使得学生合作学习有了抓手,学生不断学会用数学语言交流,表达越发精炼,同伴的支持,对手的补充,整个学习氛围和谐,全班合作沟通,团队的力量逐渐形成。

三、课前热身设计——合作学习的前提

我们五问式课堂主张自学、互学、导学、评学,老师们可以通过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有目标的自学,课中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的认识不断完善不断深入,最后要当堂反馈,当堂矫正。所以课前热身设计合理与否,科学与否,不仅关系到课堂的质量和容量,也关系到能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

1.课前热身设计原则

要重点突出,降低起点迎学生;要深入浅出,设置情境引学生;要长期规划,精心设计锻炼学生;发展能力成就学生。整个作业的设计围绕“低入、简单、根本、开放”做文章。

2.课前热身设计类型

老师们都知道数学课有概念类、计算类、统计类、形体类,不同的课型,学生的预习工作就不可能千篇一律,所以针对不同课型设计课前热身作业,可操作性强。

【概念课的课前热身作业】

通过预习,你知道了_____,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写一写。

【计算类的课前热身作业】

这节课学习的是_____计算,它是怎么计算的?

选择两个例子试一试。

和以往哪个知识有联系呢?想一想。

哪个问题不太清楚,把它记下来。

【统计类的课前热身作业】

收集关于_____的信息,准备汇报。

根据你所收集的信息,说一说你的发现。

【形体类的课前热身作业】

动手做一个这样的图形,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它的基本特征。

四、教师适时引导——合作学习的关键

一般来讲,年级越高,课堂教学也应该越开放。我效仿“先试后讲、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的模式,对一些知识点比较简单的课实施教学,在这些课上老师只要适时加以引导即可。

【片段】

(1)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倍数和因数》,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这一课。哪个同学来读一读自学提示。时间3分钟。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师:你能举例说说都学到了什么?

生1:在4×3=12中,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指名说,(板书)集体说。

师:在2×6=12中呢?谁来说说。

师:像这样,你也能举例说说吗?说说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问:如果我的例子是36÷3=12,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师:看来找倍数和因数不仅可以在乘法里找,还可以在除法中找。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看哪些同学看书比较仔细。

师:老师真的要好好表扬这位同学,就在书的最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专指不是0的自然数。因此,小学阶段我们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不包括0。

师: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乘数×乘数=积”,你发现今天所学的知识跟它有什么联系吗?或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生:我们发现这里的因数就相当于乘数,所说的倍数就相当于积。

学生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数学交流的质量。案例中,教师没有亲口说出一个概念与结论,都以“谁来介绍”、“有跟他不一样的吗?”“比较一下”、“有什么困难?”“照这样想下去……”的句式又推给了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度,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应该周密考虑。另外,教师要做一个主动的倾听者,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走进他们的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相通的对话,真正形成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关系。

五、学生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方向

我们的课堂主张自学、互学、导学、评学,老师们可以通过前置性作业,让学生有目标的自学,课中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的认识不断完善不断深入,最后要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在这样的教学实验下,我们的学生是这样说的:

孩子们说得多好啊!这不正是我们要追寻的教育本真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