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作者: 李雨锦 赵国齐 刘亮亮

摘 要:近些年来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化成为影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创造了新环境,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当前网络文化的特征以及对大学生群体的深刻影响,然后分析网络文化正负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找到网络环境下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25-001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文化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网络文化应运而生,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在网络环境影响下人们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构成了网络文化体系要素。网络文化像是一面多棱镜,不同的角度呈现的特点不同,学界对其特征的研究结论十分多样,以下进行了简要归纳。

1.开放性。网络文化是全球文化的集合,跨越了国界和边境的限制,依托网络,任何人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网上各取所需,资源共享。

2.平等性。网络文化是“去中心”双向交流的平等文化,网络行为主体可以以自己为中心独立的发布信息,网络因为多中心而呈现出无中心性。

3.虚拟性。网络文化具有高度的虚拟性,是一种新的生存、活动和思维的方式。虚拟空间的这些活动往往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并能起到干预社会的目的。

4.交互性。网络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交流互动式文化,其传播是一个双方相互活动与交流的过程,在网上每个人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参与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5.复杂性。一方面“文化霸权主义”的存在影响着公众尤其是青年的认知,另一方面不良信息也可借助因特网广为流传,加重了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问题。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重影响

从网络文化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双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导致道德相对主义抬头、人际情感疏远、价值观念偏移、思维方式渐变、道德行为失范等。

1.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1网络文化开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由于网络没有地域上的限制,使交互式远程教育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停留在课堂和教室环境中,常常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独角戏”,对于学生本人和老师们来说,都是比较乏味、难见成效的。

1.2网络文化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广阔的工作空间,老师们从网上更广泛地收集到与学生相关的信息资料,及时了解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及他们关心关注的问题,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心理状态,并进行及时的教育引导,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成效。

1.3网络文化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网络文化的盛行促使大学与社会、与世界联系更加广泛而密切,网络中的多媒体表现形式以及便捷的传播方式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产生着广泛的影响,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将趋向社会化。

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1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由于通过网络了解信息渠道的增加,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地位被弱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他们对信息的理解也越来越多样化,他们不再简单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目标去理解和接受教育的内容和重点,他们更愿意通过根据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去实施行为,而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

2.2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于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又缺乏相应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如果长期受网络中的文化霸权主义浸染,则很容易丧失共产主义信仰,使他们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从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3深刻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网络上的不健康信息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负面效应,某些错误、庸俗、虚假的未经过滤的信息,对于那些判断力还不高,心智还不尽成熟,特别是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都缺乏的大学生是极其有害的,受不良网络文化的污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越轨行为。

2.4影响着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极大地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很多问题也就此产生。一方面,长时间利用电脑工作、交流或交友,会不自觉地对网络产生眷恋和依赖,从而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善于或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上各类网络犯罪和道德失范行为的存在,使大学生在各种交往中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多疑、防范等心理。

三、网络文化影响下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通过网络立法增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约束和监督力度

随着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立法部门应该立足现实,针对网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原有的法律条文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高校应尽快完善与网络相关的管理条例,增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约束力度和监督力度,维护网络环境的正常秩序和绿色安全。

2.通过总体规划扩大网络道德教育的空间

要充分利用网络传媒载体,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通过大力开展各种校园网络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多姿多彩、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中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愉悦身心、满足精神需要,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3.通过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工作实效

高校应该创建一支既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又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同时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成员主要由院系主管领导、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组成,以便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2013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课题号:sz13208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王栾生.我国学界对网络文化及其影响研究综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