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作者: 肖文君 刘万松 曹晓龙

摘 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应强调专业基础,按照不同培养方向设置,同时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授。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课程建设; 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33-00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逐步由无线电专业发展起来的,该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应用范围广的特点,新技术层出不穷,并与其它学科互相交叉、互相渗透。该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电路类课程、信号处理类课程以及计算机类课程。长期以来,该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能够在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领域从事设计、研发、制造和应用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人才。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育工作面临着挑战。近年来,就如何做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工作,许多同仁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也在不断的思索如何能使自己培养的学生较快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工作。以下是我的一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总体来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有两方面问题要注意的,一方面是要加强专业基础,重视能力培养;另一方面,作为工科专业,必须紧跟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新技术、新内容在教学中得到体现。

一、加强基础培养、突出专业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需要在本科阶段培养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一定要加强本专业基础课程的培养。电子信息工程的基础课程除了所有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应具有的数学物理基础课程外,还应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

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快的适应社会,应该在本专业开设发展方向课程,比如可以分成电子设计方向、信息通信方向以及计算机应用方向。每个方向都有一系列该方向的相关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

二、强化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注重学生知识的全面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缩减学时数,减轻学生负担,留给学生较多的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逐渐将学生引导到图书馆、实验室、各实习基地等第二课堂,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增加创新学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精心挑选愿意承担为国家培育人才的责任,研发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建立专业培育基地,通过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打造企业与用人单位均广泛认可的高层次、复合型与应用型于一体的技术人才,形成人才培养输出的品牌效应。

三、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

搭建优秀的教学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可以引进NI公司的虚拟仪器教学实验平台ELVIS,将数字电路,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生动地展现给学生。

鼓励高校教师增加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自主选择实验,培养实际动手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实践环节的基础。

提倡以项目驱动实验的方式,将教师自己科研项目分解成相关教学课程的实验环节,带动学生参加项目实践,把电子信息领域新技术,新内容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刘伍丰.高校工科教学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56-58

[2]徐向民,韦岗,李正,殷瑞祥.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59-65

[3]汪源,王连胜,梁志勇.NI ELVIS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2):35-3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