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赛促培训,促仪器使用,促实验教学开展
作者: 安志华摘 要:江苏省“四配套”工程苏州市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苏州选拔赛在苏州吴中区越溪中学开赛,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作为化学教师,还应从多方面培养并强化自身的实验技能(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理念; 实验技能; 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07-002
2009年9月26日, 江苏省“四配套”工程苏州市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苏州选拔赛在苏州吴中区越溪中学开赛。来自苏州各市、区农村初中共63名初中化学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参加了比赛,其中23名选手是通过本地区预赛选拔出来的,40名选手是由省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在我市160所农村初中内随机抽选的。我有幸和其他同仁一起代表常熟市参加了这次比赛。
江苏省“四配套”工程是为推进我省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该工程从2006年启动,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使全省农村中小学在教育技术装备方面达到合格学校的建设标准。在去年圆满结束的江苏省“四配套”工程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的基础上,本次江苏省“四配套”工程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的目的是进一步促进“四配套”工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是对全省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实验技能的大检阅。
在新课程下,教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新课程目标向我们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师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使自己的“一桶水”常用常鲜,使“一桶水”变成自来水;不断地学习,是成功实施新课程的保证。本次大赛就是要给广大农村教师提供一个舞台,为提高自身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而努力学习。
一、“让培训经常化、让仪器用起来、让实验动起来”理念的实践检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并强调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科自身优势,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科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化学实验技能涵盖化学实验心智(智力)技能和化学实验动作(操作)技能两个方面①。化学教师要从观念上明确:实验对于化学教学具有多种功能,既启迪学生思维、教知识和技能,又教思维;养成或培养学生的科学自然观和科学方法;开发学生智能、发展个性和培养良好学风。而化学实验技巧恰是实现上述功能的动作载体。很难想象,一位实验动作不熟练、不规范的化学教师,会获得优良的教学效果。
认知心理学家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就是能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可以陈述某些事实或现象,描述某些事件或客体,即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如化学学科中的概念、定义、原理、规则、定律等就属于这类知识。所谓程序性知识,是指人怎样做事的知识,既可涉及怎样过滤之类的操作技能,也可涉及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某一数学原理之类的认知技能,还可以涉及怎样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之类的认知策略。
案例一:常熟市初赛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铝与硫酸铜的反应的实验步骤设计,并选择合理的药品、仪器,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反应的产物”。我把经过打磨的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目的是去除铝表面的氧化膜,这是初中化学常用的方法,也可以用氢氧化铝溶液浸泡的方法,充分反应后得到了无色澄清的溶液,溶液下有红色的粉末,同时有气泡生成。这个反应很复杂,硫酸铜显酸性,溶液中含有部分氢离子,(这是水解生成的氢离子,但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铜并不是沉淀,不然硫酸铜溶液就不稳定了,铝反应掉部分氢离子后又促进硫酸铜继续水解,继续和铝反应生成氢气,不要总是往生成的硫酸铝和水解的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沉淀,这其实是一个动态,有氢氧化铝也有氢氧化铜,但是不够形成沉淀)能和铝反应生成氢气,部分铝原子和铜离子置换反应生成铜,我想溶液下有红色的粉末就是铜了,而无色澄清的溶液是硫酸铝溶液。那怎么检验产物呢?铝片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析出铜,因而铝片表面有红色物质沉积,通过颜色这一物理性质来鉴别,硫酸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而后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一种无色溶液偏铝酸钠,生成的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断为氢气,用吹肥皂泡的方法来检验。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怎样操作、选择什么品种和纯度级别的试剂、控制什么条件、采用什么手段才能获得鲜明的实验现象,并做到既节省教学时间,又节省药品和设备的费用?为了更好地说明教学中的某个问题、讲清某个概念、验证某个原理,应该选择哪一个实验才更恰当更贴切?通过实验研究你能否找到或设计出比现行中学教材里安排得更为合适的实验?或是增减一些实验内容?而这个实验是对教材中置换反应相关实验的拓展延伸,具有举一反三的参考意义。
案例二:苏州市初赛、复赛先笔试后操作。比赛内容全面覆盖初中化学实验内容,如氧气的制取和性质、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粗盐提纯、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等。这些最基本操作技能均属于初中化学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形成技巧),并能够对学生进行示范、指导和带动相关实验心智技能(能力)的养成的实体要素。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及时评价自己的操作是否达到了示范的水平?所做实验应如何合理地安排在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中?而且这些实验在课外活动中又可以有哪些发展?虽然是最基本实验内容、实验操作,但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蹲下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中,教师同学生一起寻找道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让培训经常化、让仪器用起来、让实验动起来”理念的现实差距
江苏省“四配套”工程目的是促使全市城乡初中和小学在教育技术装备方面均能达到或基本达到合格学校的建设标准。其标准和要求以《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第III类)为主要依据(省帮扶学校和教育局认可的困难学校的建设和配备以《江苏省农村中小学“四配套”的建设配备标准》为主要依据)。装备的标准和要求提高了,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作为化学教师,还应从多方面培养并强化自身的实验技能(能力)。譬如,发现、选择和明确实验课题的能力、选用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观察实验及创造性思考的能力、搜集有关数据和处理信息及发现规律性结论的能力,以及精确表述实验及其结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实验能力的形成,并达到迁移应用,是一个人经受职业训练、实践磨炼、钻研提高的过程。高师在为师范生打基础,并进行职业前训练,在实验研究与实验技能养成优化方面的要求,对于化学教师继续教育也不失为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
三、结语
教育是雕琢心灵的艺术,“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乌申斯基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允许不同的见解,接受不同的意见,诱发创新的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放弃知识权威意识,放弃“管人”意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求异质疑,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探索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才能因学生而精彩,师生双方才能在共享中实现“双赢”。要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必然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挑战,“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要求教师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化学实验技巧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有意识的自动化动作。可以说,每一种化学实验技巧的熟练形成都必须利用已经掌握的熟练系统中的动作方式。譬如,称量操作(使用托盘天平),要达到熟练,必须将调零、称量换物上盘、加减砝码及复原等步骤达到自觉控制并自动化的程度;又譬如,握持试管并振荡的操作,也应达到自觉、自动地“三指握”、“二指拳”、“握取部位近(试管)上沿”、“腕动臂不摇”的熟练程度。可以说,各种实验规范除去其中关于安全措施①的规定以外,关于化学实验的知识、操作技术和方法,以及操作态势和意外事故的处置机智等,无不与化学教师的实验技巧紧密相关。教师要努力营造出“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差错,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索的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化学仪器和药品,让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究。在新课程背景框架内,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都需要教师的反思和转变教学行为。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通过参加这次江苏省“四配套”工程苏州市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大赛苏州选拔赛,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只有悟出来,通过反思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维品质,才能达到“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