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幽径悲剧》看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作者: 盛雅芬摘 要:改革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旋律,注重中学生生命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内部需求,也是化解当前教育矛盾的重要缓冲剂。本文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看生命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之上,谈了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本文旨在强化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幽径悲剧; 生命教育; 途径;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33-002
一、从《幽径悲剧》看生命教育的内涵
《幽径悲剧》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于1992年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对北大燕园幽径中一棵古藤萝遭人无端砍伐的悲剧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扼杀的悲愤、对自然生命的关注及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性。通过季老笔下的《幽径悲剧》,我们清晰的感受到“生命”的颤动,感知生命教育的内涵在于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无论生命教育以何种形态呈现,都是人文及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的表现。
(一)认识生命
认识生命的首要前提是承认生命的脆弱性,生命由开始到结束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对生命的完整性造成破坏,甚至终结生命。《幽径悲剧》中的古藤萝在被人无端砍伐之后,面临着生命终结的命运。所以,中学生生命教育的首要之一,在于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进而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知生命,这不仅仅是思想文化不断提升的表现,更是自我素质不断完备的重要因素。
(二)尊重生命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足见生命弥足珍贵。就如季老笔下的古藤萝,在浩荡的文革中坚韧的“生存“下来,却后来被人无端的砍伐。这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没有看到生命背后所承担的艰辛与努力。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懂得如何尊重生命,这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礼。所以,中学生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到生命可贵的基础上,懂得如何看清生命背后的艰辛与不易,进而尊重生命,促进学生个性生命的独特性得到发展,培养品格健全的个体生命,这也进一步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
(三)热爱生命
无论你以何种方式呈现生命,但本质在于以热爱的情感尊重生命、诠释生命,这才是对生命最大的馈赠。历经浩荡的古藤萝,在被无知的人类无端的砍伐,进而走入了生命的尽头,这是可悲的,但同时也让人不得不去思考这么一个问题:“生命存在的意义是珍贵的,但其珍贵的要义在于什么呢?”我想,通过季老笔下的《幽径悲剧》我们可以清晰的得到答案。人性的可贵之处应在于热爱生命,而生命的热爱方式应该是以人高尚的素质与品行来体现。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处于雏形阶段,强化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懂得热爱生命,并以不断地提高自我品质作为热爱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从《幽径悲剧》谈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中学生的成长是对生命认识的过程,也是培育全面发展人的重要过程。如何开展中学生生命教育,我想这是一个系统的课题研究。但是,笔者想从《幽径悲剧》的认识看生命教育的内涵,并由此阐述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生命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于如何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以及热爱生命。近年来,中学生频发自杀伤人等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我国中学生生命教育的问题,甚至是生命教育的缺失,对此,生命教育是中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求,也是中学教育发展的需求。从《幽径悲剧》谈生命教育的途径,笔者认为,关键在于:
(一)以“生命关怀”为教育理念,积极开展中学生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对生命的认识、尊重及热爱。这一系列对生命的表现需要正确教育理念为指导,“生命关怀”突出生命的珍贵,表现出生命教育的要义要对生命负责,进而衍生出对生命的尊重、热爱及珍惜。原文中:“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这可见的,生命就是在一念的漠视之下所结束,这也表明“生命关怀”在思想行为导向上的重要性。
夯实“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强化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生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缓解当前中学教育矛盾的缓冲剂,夯实“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在于形式主义的开展教育活动,而关键在于进一步以“生命关怀”为教育价值的正确取向,以学生为中心,让生命教育作为常态化的教育形态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真正懂得尊重生命、关怀与热爱生命。季老笔下的砍伐古藤萝的人类首先一点就是缺乏素质,再次引申就是缺乏对生命的认识。所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直观的素质提高,而且也在于提高对生命的尊重以及文人素养的提升。于是,政府强化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具有显著的现实重要性与紧迫性。政府首先需要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在美国,有迎合生命挑战的教育;在日本,有寒冷教育,这些教育方式看上去另类,但是出发点都是为了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我国政府也需要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推进生命教育,通过不断地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相关的平台,推动生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教育者生命教育素质,建立专业化生命教师队伍
生命教育的常态化呈现,关键在于建立专业化生命教育教师队伍,让生命教育逐步的渗透,并成为学生思想行为引导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学生命教育的表现形式多以渗透式为主,缺乏教师以专业化的教育方式呈现。于是,生命教育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且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之下,生命教育处于服从状态,这势必削弱生命教育的有效性,提升教育者生命教育素质势在必行。
专业化生命教师队伍的建立,强调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及教学能力,而且需要具备这么几点素质:(1)教育者要热爱生命;(2)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发展;(3)教育者要实现新课改理念与生命教育的融合。其实,这些素质的综合,归结一点就是,教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不仅需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也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行,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学生,迎合新课改的需求。
(三)丰富生命教育内容,开辟多元化的生命教育途径
生命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进一步丰富生命教育内容,是强化生命教育的重要前提。生命教育内容应该包括这么几点内容:(1)珍爱生命教育。让中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以正确的思想行为诠释对生命的珍爱;(2)生命价值教育。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雏形,在于强调生命价值教育。例如,通过端正成年人的生命价值态度来改变中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3)生命规则教育。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表明,生命规则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规则教育,让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规则与技巧,也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内涵与人文精神。
此外,生命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也应是多元化的。首先,通过课程渗透,强化生命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的存在;其次,强化生命教育与实践活动间的融合,依托各种节日与纪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的魅力;再次,开展专题教育活动,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更强化实生命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胡秀华,丁力.《幽径悲剧》主题多元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09(32)
[2]张振成.生命教育的本质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理论版),2012(10)
[3]李霞.美国中小学生命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