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类课文如何把握“情”
作者: 王丽敏摘 要:写景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多的篇目。景,是作者着重描写的对象,但决不仅仅停留在所描写的景物上,“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是这类课文的重点。如何把握这类课文的“情”,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教学时的看法与做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景类课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64-001
一、把“读”景变成“赏”景
这类课文中作者描写的景是美的,美在优美的语言文字,美在文字背后的意境,在画面的想象中,将两者完美的结合,让人更觉景的独特,更觉身临其境。很多教师知道要读,要充分地读,但把握不好,学生只是在枯燥地,一遍一遍地读,我们要把“读”景变成 “赏”景,“赏景”时,学生要能走进文本,感觉到景美,产生共鸣,才能有所悟情。
如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一文中“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这一句话中的“赤朱丹彤”一词,原指程度不同的红色,但放在一起连用,强调了三亚落日真的很红,而且红得与众不同。与海水的交相辉印,才溅出了“无数夺目的亮点”。最后终于带来了课文下面的“金红一片,热烈一片”,展现出三亚落日的辉煌,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感染,使人感到身临其境,如亲眼所见,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用上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更是觉得三亚落日独特的美。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欣赏,欣赏三亚的落日就如同一个孩童,一个快乐的孩童,笑红了天边,感染了大海,甚至染红了站在海边的作者,真美,作者能不喜爱吗?作者舍得离开吗?自然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了。
再如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中“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作者置身于庐山,看到了千姿百态的云雾,如绒帽一样戴在山顶,使青山更有了男人的气概,如玉带一样缠绕在腰间,似乎是婀娜多姿的女性系的腰带,再看自己身边,随手能摸到飘来的云雾,走在山道,常会有腾云驾雾的感觉,这种让人浮想联翩,让人置身于仙境的感觉多美妙啊!在平时的生活中,有的只是雾霾,影响交通。与影响健康的雾霾比,庐山的云雾又是那样轻盈,那样纯洁,感觉多好!作者在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中,是“流连忘返”的,是久久不愿离开的,这样的感觉我们也想拥有,我们也愿意多待一会儿!在教师的引导中朗读,在想象中朗读,到似乎眼前浮现出云雾的欣赏,这朗读,不就紧紧地抓住了景,抓住了作者的情了吗?
像这样优美的文字,每篇写景课文都有,我们要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等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景确实很美。
二、把作者的感受变成自己的感受
在很多写景的散文中,作者在看景时,把自己也融到了景中,似乎成了景中的一部分,可见作者已经陶醉了。读出作者的陶醉,就能读到作者的情感。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陶醉呢?我们要跟随作者,走进景中,要把作者的感受变成自己的感受。
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作者叶圣陶写了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后,“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舞蹈”,“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眼前的一池的荷花,让人如置身于其中了,在风中摇曳的荷花,是动态的,更让人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感觉怎样?我们也来体会体会,在多媒体出示满池的白荷花,伴着舒缓的音乐,教师范读,让学生逐步进入画图中,感觉风来的舞蹈,感觉风停后蜻蜓、小鱼的嬉戏,在这样的情景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学生没有什么难度,能一下子感觉到作者已经彻底陶醉了,因为喜爱而陶醉,因为陶醉更喜爱。站在作者的身边,感受着作者的感受,情感自然就把握了。
像这样的课文还有五年级上册的《黄果树瀑布》中“坐在下面,仿佛置身于一个圆形的乐池里。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只觉得胸膛在扩展,就像张开的山谷,让瀑布飞流直下,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等,这样的语言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站在瀑布脚下,去读,去感受作者的置于瀑布声中人“充满活力”、“胸膛在扩展”的快感,“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杰作”,站在这样的“杰作”前,欣赏着,聆听着,感受着,这种对祖国山河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像这样,引领着学生,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想作者所想,就能触摸到作者的心跳,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或是“喜爱”,或是“赞叹”,或是“自豪”,这些都会涌上师生的心间。
三、把握作者的对比写法,悟出情感
在这类课文中,有时作者为了表达内心的强烈情感,除了直接描写所见的景物外,还会通过对比来描写,以突出对眼前景物的喜爱、赞美。因此,我们可以循着作者的写法——对比,展开教学:作者为什么要写其他的景?以此思考,从而一下子就抓住了作者的“情”。
例如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写青海高原的柳,又用了一段文字写了家乡霸河的柳。其实,用上第一、二种方法,学生从写青海高原的柳的语句中已经感受到了这株柳的顽强、刚毅,以及作者流露出的赞叹,但是教师不能满足于此,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写霸河的柳?引发学生的思考,感受青海高原柳比家乡霸河的柳经历的困难要多得多,但都一一挺过来了,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形象更加高大!作者对这株柳不仅仅是赞叹,已达到了“望而生畏”的境界!
再如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写“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再写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且制作成家具的时候“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下子认识到樟树的“可贵之处”,自然就悟出了作者以及主人宋庆龄对樟树的情有独钟。
总之,写景类课文,景物的描写固然重要,但景中“情”的把握要与“景”紧密结合,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如层层剥笋般去体会,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真正做到“景”“情”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