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用课文教语文”的思考

作者: 王卫红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让孩子们在语文课上用课文学语文,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

关键词:用课文学语文; 本体性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82-001

吴忠豪教授在《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一文中说,语文课要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哪些?即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换句话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方法,能灵活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教学的根本。阅读着思考着,我豁然开朗。

老师要依据课文合理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教学一篇课文,除了必须落实的生字、新词教学和课文朗读这些基本要求之外,其他在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方面还应该教什么,教师必须有明确的选择。

因此,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而应该是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这样的引导让小语课堂教学来了个美丽的转身。小学语文教学既要关注内容,理解文意,又要关注形式,感悟言语秘妙,更要习得方法培养能力,这样以读促写重运用。

(1)破译语言表达密码,领悟方法。一篇课文会有多种写作方法,教师应依据课文特色和学生年段特点,筛选最值得本班学生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法。比如我在教学《谈礼貌》这篇说理文时,科学地把教学内容选定为:讲故事,练习礼貌用语,品读议论的句子;评讲、修改自己课前仿写的片段(先叙事后议论);比较《谈礼貌》和《说勤奋》两篇课文的共同点,总结出说理文的一般写法。最后布置作业:模仿课文的写法,完成一篇说理性文章。第二天语文课上,评价各自的说理文再修改。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认识——实践——迁移”学习方法教学流程。我认为,这才是扎实的小学语文教学,绝大多数孩子在学完课文后,尝试了正确地写一篇文通字顺、且有说服力的说理文。所写文章能够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总结观点,而且举例有代表性、能够先叙事后议论。这堂课教学内容清清楚楚,就是讲关于礼貌的故事,学写举例论证的片段,揣摩说理文的写法。整堂课就是围绕这三个目标开展教学,这些都是“本体性教学内容”;而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对“要做一个讲礼貌的人”这一教育引导,也就是“非本体内容”教学,则是渗透在讲故事、学写话这些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过程之中的。

(2)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尝试运用。心理学家将只理解而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能理解又会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从能理解到会运用,是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是学会运用语言的一道重要关卡。怎样突破?让学生经历一个尝试运用的环节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叶圣陶认为,“能力并不是一会儿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能力。”

比如《金蝉脱壳》一文描写了蝉虫脱壳的有趣过程,我在执教这一课(第二课时)时,围绕本体性语文教学内容展开教学,学生在语文表达方法的掌握上有了一定的长进。

本课时教学目标我设定为:1.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让听众如见其形;2.学写批注,感悟金蝉脱壳的神奇动人;3.品读第四自然段,准确形象地使用动词。

教学片断:(目标3的落实)

教学内容: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教学流程:

一、读做文中的动词

1.读这一段话,圈出其中的动词,想一想这样的动作,练着有感情地读。

2.师生一起兴趣盎然地徒手做这些动作(抖、伸、仰、扑、抓、抽)。再练读。

3.师小结:形象地使用好动词,为文章增色。

二、欣赏我们用的动词

老师在课堂上选读部分学生写的小动物的文章,对文中用的形象的动词师生一起点评。(课前一周让学生观察小动物并写日记)

三、修改自己的观察日记

1.选择自己日记中一段描写活动的内容,练习修改,尤其注意动词的准确传神。

2.修改后交流。在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板块中,首先学生很有兴致地多种感官参与并深刻体会到作者用动词的精妙,以及蝉尾出壳的神奇有趣。但是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到这儿就是教课文,学生仅仅是学过、知道,还没有学会。所以,接着我以学生自己的观察日记为例,共同评点用得准确传神的动词。再让每个孩子来学着阅读修改自己的观察日记,学以致用。这样,学生通过品读和实践,以及在新的语境中去运用,都真正地在语文课上学习了语文方法,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因此,阅读理解是基础,语言训练是中心,表达运用是目的。表达训练要巧妙地嵌入到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也就是,要用阅读理解之线,串联起表达运用之点,达到有机整合,浑然一体的效果。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自主运用。学会创造性独立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终极目标。学生尝试运用之后,还不一定就能完全掌握,如果学生能联系生活有创意地独立自主地运用,也就把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训练表达结合起来了,就能形成有效的语言表达能力。“读懂理解——领悟方法——尝试运用——独立运用”四步,依据此四步经常练习,就能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形成“言语运用”的表达技能。

综上所述,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明确课文的范例作用,站在课程和学生的角度用好每篇课文,牢固树立“用课文教语文”的思想,由“跟着内容走”到“跳出内容教”,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把每堂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让孩子们在语文课上用课文学语文,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吴忠豪.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2013001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