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诗歌之朗读技巧

作者: 黄夕梅

摘 要:学习诗歌,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分诗,七分读”。要朗读好一首诗,必须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需要确定朗读基调,确立朗读速度,处理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等。

关键词:现代诗歌; 朗读; 朗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16-001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抒情性,重在表达人的自我内心世界和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灵感受。中国现代诗歌一方面以现代白话作为诗体语言,实现了言、文一致,可以称得上是一场真正的“诗界革命”。古人说:“三分诗,七分读。”要朗读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达到诗人、朗读者、听众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

下面就结合现代诗歌的一些经典作品,浅析现代诗歌的朗读技巧,体会现代诗歌别具一格的音韵美。

一、根据思想内容,感知作品,确定朗读基调

要朗读好一篇作品,必须在朗读之前充分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第一步就是了解作品的思想,熟悉朗读内容,与作品“相认相识”。拿到一首诗,首先要对其认真阅读,整体感知,对诗歌的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和大致的把握。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同时,要注意扫清文字障碍,规范读音;对一些生字词,异读词的读音须查阅字典加以确认,对词语的轻重格式和语流音变要准确把握;对自己在语音方面的薄弱之处要注意克服。然后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感情基调。

二、根据情感需要,用心体会,确立语速

如果说上述“感知作品”是“意明于先”,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就是“融于情”,应属于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诗的基石,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情感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直言情之于诗歌接受、传播的重要性。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聆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沁园春·长沙》的“革命豪情”以及《雨巷》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赤子之情”,多种情感纷繁复杂,其实它们有某种共同性,那便是内蕴丰厚、情味永长,非全心投入不能传达这些情感的丰富性、深刻性,乃至独特性和差异性。若能在朗读之始用情在先,情致高昂,必引人视听、夺人心魄。

三、根据语境关系,划分音步,确定诗句的停连

著名诗人郭小川说:“诗应当是丁当作响的流水。”好的诗歌总是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因此,诗歌朗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来说,顿号后面停顿最短,逗号后面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面停顿更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处又如何停顿呢?古诗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但是现代诗更自由,它的停连也相对自由,有时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境关系来判定。如《再别康桥》可以这样划分音步,确定诗句的停连: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段总写诗人与康桥离别的情景,夜晚的康桥有宁静之美。用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的排列方式,外部形式单纯统一,表现出一种更加单纯的景致,诗行整齐,节奏感强。

四、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把握抑扬顿挫

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如上例《再别康桥》第一节,这整节诗比较轻柔,但轻柔之中依然有强调的部分,一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朗读时要强调三个“轻轻的”,但又不能读得很重,虽然属于这首诗的强调部分,但根据诗歌意境来看,不能重读。那么,怎样处理呢?可以语速放缓慢,一个声音稍微拉长,一个重读,一个轻读拉长,在对比中“歌”的韵味自然就出来了。把握抑扬顿挫不是朗读艺术的全部,但抑扬顿挫是诗歌朗读的最基本要领,它是学生进入朗读艺术之门的必备钥匙。

五、做好各种标记,通过训练,掌握朗读技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层次的朗读水平不是与生俱来的,朗读是一种技能,需要通过勤学苦练才能获得。诗歌朗读训练最好简单化、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为各种符号标记,这是一种最为简便易行的训练方法,对初学者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下面用一些常见的符号举例说明:

升调(↑):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响亮地提出问题)

降调(↓):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寒冷、凄清,又惆怅。↓(情绪极为低落,压抑着声调)

紧连(—):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看”这一动词不光管着“万山”,还管着“层林”,乃至后面的“漫江”“百舸”“鹰击”“鱼翔”等,所以“层林”应与前句意和气都紧连)

紧促(∨):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此长句为排比句之一,极显气势,字字紧连,间不容发,一气呵成。不过,给诗歌配以各种标记,不能只看重其结果,而更要看重过程,注重对文本的把握和处理,揣摩各种符号的合理运用,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生命和情感世界显性化、立体化。)

总的来说,现代诗歌的朗读,不同于一般课文朗读,它具有抒情性的艺术特征,还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将情感体验转化为生动的有声语言,反复吟诵,方能进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听话和说话》,2004年第一期,人民教育出版社

[2]http://www.chddh.com/fanwen/html/9192.html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