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本院校转型发展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作者: 余婷婷 程超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动向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转型发展成为众多三本院校的一致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不应该是“冷眼旁观”的路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角色定位:积极调整思想定位,更多的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引导学生走好大学每一步;根据三本学生的特点,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做好学生心灵调试,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挑战和社会改革。
关键词:三本院校; 转型发展; 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59-001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各行各业加大了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低的“三低”现象。我国的三本院校办学历史短、基础薄弱、本科办学经验不足,而出现办学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等问题,甚至有些院校为了求大,采取带有补偿性质的“追赶式”扩张发展,逐渐丢掉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因此,转型发展成为众多三本院校谋求自身长远发展的一致选择。作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工作的辅导员,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角色定位:
一、调整思想定位,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辅导员除了自身要做好接受转型、提升自我适应转型的思想定位外,更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定位。针对学生面对转型的困惑,辅导员应该及时的做好学生们的心理调适,谨防学生思想偏激走向“读书无用论”的极端,要积极关注转型发展的新闻信息,及时向学生做好传达解释,和学生们一起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形式下的挑战。
转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在和学生接触中,辅导员要从入校开始培养学生的职业理念,鼓励学生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更重要的是安排好职业实现计划。辅导员要及时关注就业信息和社会对此职业的要求,通过统计毕业生就业信息,可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在校生,多举办毕业生畅聊就业讲座、考研讲座等毕业出路讲座,通过这种毕业生带在校生“生生传递”的方式,帮助在校学生走出就业迷茫,了解自身,适应就业压力。
二、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种活动之中,因此它显得隐蔽、非强迫性,让学生易于接受。三本院校的学生普遍文化素质较一本二本学生要差、叛逆心理较强,思想活跃、多才多艺。同时大多数三本院校的学生在学历上普遍缺乏自信心。辅导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其树立自信、开阔眼界、锻炼与人交流的能力。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参加有助于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走出校门,通过零距离的实践感知来学习。在隐性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把握好方向,及时总结经验。在和社会接触过程中严防学生心理调试不当发生学习懈怠、消极情绪、脱离学校等不良事件。
借助网络是发挥隐性教育作用的有效途径。新媒体时代下,网络的力量不容小觑,通过微博、微信、QQ等反而可以了解学生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辅导员的微博、微信、QQ等应该建设成与学生沟通的良好平台。网络通过快速、准确的传输大量信息,可以使隐性教育更加丰富,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榜样的力量,是隐性教育资源中不可或缺的资源。通过身边的榜样力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最好的方式,因为身边的榜样都是和大家同样起点、同样环境、同样压力的普通人。辅导员要善于发现群体中的榜样,树立榜样的力量,通过以一带多的形式传递正能量。
三、做好学生心灵调试工作,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挑战和社会改革
辅导员是同学们在大学生活中接触最多最亲密的良师益友,也是能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第一手资料的教师队伍,辅导员要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做好学生们的心灵调适工作。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价值观,一个人只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汗水浇灌的果实才最甜美,自身的能力和知识是面对竞争和挑战的最好武器。
其次,勇于接受生活中的“计划外”事件。“计划外”事件是指突如其来的变故和通过自身努力无法控制结果的未知事件。社会环境复杂多样,有很多因素是无法掌控的。所以要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以坦然的心境面对结果,多番的努力是不会白白流失的,获得成功的人不是有多么高的水平和天分,而是在坚持的道路上走的比一般人长远一些。
第三,鼓励积极的心态,为正能量点赞。在学生出现消极情绪时,辅导员要勇当“救火员”,在学生出现积极心态时,特别是集体氛围良好时,也要鼓励同学们再接再厉,帮助其成为榜样标杆,一来可以形成榜样的力量,帮助更多的学生接受教育;二来可以有效延续榜样的力量,同时也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积累经验。心灵调适不仅仅是调适负面情绪,有效延长正面情绪也是心灵调适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本院校的转型发展势不可挡,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转型发展之路。作为和学生一线接触的辅导员,不应该是“冷眼旁观”的路人,关注转型,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来调整工作方法,在帮助学生走好人生关卡的同时,也是为自身发展赢得了学习提升的机会。只有心系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需,才能真正从“大学保姆”的角色中脱离出来,寻找到真正的辅导员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樊继轩.转型时期河南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5):10-11
[2]张曼平.加快河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8(5):205-207
[3]魏小于.论隐性教育在三本院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改革与开放,2013(3):174
[4]赵冬冬.痛并快乐着—河南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状况调查[J]河南教育,2008(11):36-37
[5]魏丽娜,刘涛.辅导员对高校“三本”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教育与人才,2010(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