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通用技术课
作者: 吴永亮摘 要:新课程倡导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学生学得是否有效,即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通用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门立足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意技术与设计、教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对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采取有效的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欲望,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通用技术; 兴趣;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22-001
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以来,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作为一门新课程,通用技术旨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学生的亲历情境,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以提高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和探究能力。那么,如何让通用技术课在短短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更加生动有趣,如何让学生带着十二分的兴致去积极地领会教学内容,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学生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新鲜感,如果教师把握不好,只是一味地去灌输教材内容,通用技术课堂将会变得非常枯燥乏味,学生也将失去最初的新奇感,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创设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当有目的、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探索求解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给学生出示两种不同材料的一次性杯子,并提出问题“谁更结实呢?”学生判断猜想,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此时,教师通过技术试验(两种杯子的承重技术试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想,其中一只杯子承受10多公斤已经被压瘪,而另一只承重20多公斤,完好无损。试验现象让学生发出了感叹,纸杯竟然可以承受几十公斤重的压力,这出乎学生预料。可见,技术试验对学生学好技术十分重要。接下来引出本节课的重要概念——结构的强度。
二、分组讨论或辩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用技术课堂需要活的气氛,就要避免枯燥乏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就要积极讨论、踊跃发言,使得整个课堂灵动起来。例如在学了“技术的性质”后,针对“技术的两面性”的内容,我组织了一场辩论:技术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危害。以本地的一座制药厂为例,它的生产一方面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加了就业;一方面又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带来不利的影响,对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它的存在是好是坏?辩题事先布置。学生积极性非常高,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资料,有该厂农民工、大学生就业人数统计,每年创税的数额,工人的年均工资,还有该厂周边居民反映的饮用水、农作物栽培管理、空气质量、厂旁河流水质等等的情况。辩手在辩论中激情高昂,有根有据,同学们掌声不断,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三、立足实践,学有所获
理想的通用技术课堂,从教学目标上表现为学生在技术素养方面有所获得、有所发展,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这是一门有意义的学科,进而喜欢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是学生有所获得、有所发展的基础,它既是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也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例如,在讲到“设计的实现——制作”时,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设计问题:给自己的小弟妹设计一个玩具,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问题的提出,学生便可根据所学的“制定设计方案”知识来设计这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思考,并在自己的设计中领悟设计理念,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增强技术设计的实践能力。
四、贴近生活,选择最佳教学素材
通用技术以基础的、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技术内容为载体,展开技术与设计的基本知识、思想方法的学习和技术能力的培养。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特别重视联系学生身边的技术事例及经验,让学生对技术的实际运用有真切的感受,始终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比如在讲到《设计的基本原则》时,引导学生从设计的经济性原则出发,对木桶和塑料桶进行比较,从它们的制造成本、材料成本、使用寿命、回收成本等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总体上有了具体的评价,从而做出最佳的选择;再比如,讨论课上与学生根据学校餐厅的整体环境及服务设施进行评价,因为讨论的课题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所以学生很容易找出其中的合理地方与存在的不足,参与性很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在课堂的教学中,多以开放式教学为主,尽可能地把时间让给学生,要多引导学生“质疑”,“假设你询问的内容涉及到对方的隐私,应怎么办?”“技术语言还可以怎么分类?”对这些问题,我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让学生在预留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独立探究或相互讨论和交流,为学生学习提供选择余地,并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和牢固。
参考文献:
[1]陈玲玲.《技术与设计1》,地质出版社,2010.6
[2]刁燕丽.《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