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玩到“慧”玩
作者: 许俊摘 要: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走近手工、体验动手制作乐趣,整个过程更像是在“玩”——孩子们非常喜欢上这种看似“玩”的手工课。但玩也有学问,要会玩,更要“智慧”地玩。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 “会”玩; “慧”玩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83-002
一、案例背景
一个世纪以来的美术课堂上,绘画与手工一直是传统课程。“知者创物,巧者述之”。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孩子们非常喜欢上这种看似“玩”的手工课。但是笔者发现,热闹的手工课想上好,想让孩子们“玩”得尽兴、玩出水平,并不那么容易。如何让课堂组织有序,如何启发学生思维,如何应对课堂意外,如何处理好手工制作和设计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其实,玩也有学问,要会玩,更要“智慧”地玩。
笔者前段时间上了一节《吹气投篮》公开课,以这节课为例,探究手工课堂的教学策略和一些突发问题的应对之措。
二、实践与思考
(一)“玩”出境界——游戏导入渗透人文性
【课堂实录一】
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篮球、篮筐)学生上来玩一组。
师:投篮好玩吗?这还有更好玩的玩具呢!一个移动的篮球场,随时随地可以玩,大家想看看是什么样的玩具?
生:学生很期待!
师:教师展示自制的吹气投篮玩具,学生走到讲台前演示!引出课题《吹气投篮》。
师:之前的投篮游戏是一项体育活动,而吹气投篮则是一种玩具。说到玩具,老师带着大家去看看民间的各种好玩的玩具。师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后拿出实物。
生:学生观察后说出:滚铁环、抖空竹、万花筒等,并介绍这些玩具的玩法,学生们很激动,看到这些图片似乎勾起了儿时美好的记忆。
反思之一
吹气投篮这节课的导入一般都围绕投篮设计,如观看NBA篮球比赛视频等,之后引出另一种投篮游戏“吹气投篮”,接着教师就与学生探究如何制作玩具,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笔者另辟蹊径,直接将两种游戏进行比较,总结出后者是玩具——就是供大家娱乐的物品。如何让学生从普通的玩具中玩出境界?笔者又设计了了解民间玩具的环节。因为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工业文明强势冲击,中国民间手工艺因为难以顺应生活方式的变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声光电齐全的智能益智玩具。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敏锐地觉察到,此时正是介绍民间手工艺、传承传统文化的最好契机。当学生看到这些民间传统玩具,新奇感油然而生;得知它们陪伴了父辈祖辈度过贫瘠的岁月,又会涌起强烈的亲切感和求知欲。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民间玩具虽然工艺简单,却是人们工作之余亲手制作,是他们的快乐之源,也承载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手工课一般结构简单,大部分时间被用于实践操作,面对这样的“纯手工”课,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番“精神”的洗礼,即在游戏中融入人文性知识。
(二)“玩”出未来——节外生枝化作小小德育
【课堂实录二】
四人小组开始合作完成一个吹气投篮的玩具。每组都在热烈地讨论、忙活着,教师来回巡视进行指导,忽然发现有一组例外。
师:你们组怎么只有3人在做,他怎么不参加啊?
生:我们想做陆地主题,而他一个人想做海洋主题,意见不合。
生:我不想做那个主题,没意思。(学生默默地埋头自己看书,不理会别人,看上去很失落)
反思之二
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意外并不罕见。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发生这种情况时,有的老师硬性让他回到小组去做原先主题,或是让他自己独立做一个主题,又或是听之任之,随他去做其他想做的事。笔者的建议是“逐个击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笔者先与那位想做海洋主题的学生诚恳地交流:“团队活动要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少数服从多数,如果事事都不如心愿,难道都要用这种退缩的方式解决?老师相信你退一步海阔天空。”接着又与另三名学生交流:“你们三人抱团,开心地在这做玩具,有没有考虑过还有一位同学在那孤零零地忍受着落单的痛苦,你们想过他的感受吗?能不能尝试着将大家的意见合二为一呢?竖着的部分做陆地,横着的部分做海洋,两者结合好不好?”大家觉得我的点子很不错,赶紧把落单的男生喊过来,四人愉快地动手做了起来。
对学生而言,现在的课堂不仅仅是汲取知识的课堂,更是他们学习做人以及提升社交能力的课堂,笔者认为德育应渗透在每门学科之中,教育得当,学生受益匪浅;若对待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久而久之,不良的行为习惯的种子会越长越大,遗患无穷。
(三)“玩”出智慧——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课堂实录三】
教师启发学生设计有趣的情境来做吹气投篮的背景:
师:如果有一棵大树,那篮筐可以设计成什么呢?
生:鸟窝!大大的果子!张着嘴巴的鸟!
师:老师用废卡纸做了一个人,还有一个篮筐,请大家想一想他俩能怎样组合?
生:他用手指顶着一个篮框;他用头顶着框;双手抱着框。
师:老师画好了一个篮球剪下来贴在篮筐上,是不是很巧妙?这样的思路,你还想到了什么设计?
生:我设计在餐厅里,服务员端着餐盘上菜,在餐盘里可以设计篮筐;我设计的是马戏团人表演的杂技,左右手抛球,球可以做成篮筐;做成海底故事等等。
反思之三
本节课是一节制作玩具的手工课,一般教师会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利用材料的形状色彩等特点,将其巧妙加工成一个有趣的吹气投篮玩具。而笔者认为,仅仅做到利用废旧材料的形状色彩还不够,还要引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美丽有趣的背景故事,这样才能完美地将艺术性与手工趣味性融为一体。前半部是背景故事情境设计,后半部是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篮筐等背景造型。开始时,笔者采用实物教具启发学生,从人和篮筐之间的关系出发,学生想象了多种设计。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跟篮筐之间可以有什么故事?篮筐可以做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做什么呢……通过不断启发,教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许多奇思妙想就像打开闸门的水一下子迸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
本节课一直在“玩”,玩的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彰显了教师的智慧,玩具的设计中启迪了孩子们的智慧,在玩中获得乐趣,在玩中培养能力,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追求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