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育强国视角的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 孙长武 柴静 武志鹏

摘 要:本文基于体育所具备的公共服务功能角度,对于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这两者关系问题进行重点阐述,借助系统的观点,提出在发展体育事业中这两者是支柱,绝对不只是究竟哪个重要的对立关系,都属于建设体育强国进程当中全面发展与共同发展的两方面,绝对不可偏向其中一个;竞技体育拥有全民共享,民族凝聚力增强,与民族精神振奋的特性,这就体现出具备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针对这样的情况,竞技体育所具备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显得比较强,国家对竞技体育则应该持续大力支持;体制性问题挑战着未来竞技体育,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则是对改革进行进一步深化;通过对比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这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显得比较显著,那么应该对两者区别对待,绝对不能将两者混在一起进行讨论。

关键词:体育强国; 全民健身; 竞技体育; 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45-002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落幕,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整个奥林匹克历史上树立起一座不可超越的里程碑,人们在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的过程当中,也逐步思索发展我国未来体育,尤其是立足于当前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当中,怎样完善我国体育,将体育所具备的公共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发挥,这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未来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由之路就是全面发展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共同进步

从当前中华民族所处的时代特征来看,如今正是处于伟大复兴的历程当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设体育强国,将体育所具备的公共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发挥。当时的党的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建党九十周年的重要讲话当中,就对于中国共产党整个历程进行高度概括,通过紧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党则是对以下三件大事推进与完成,具体来看,这三件大事就是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随后在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历史性开创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笔者的分析来看,所提到的这样三件大事的推进与完成,这就做到将中国人民乃至整个民族的前途命运进行根本性改变,也带领着中华民族逐步走向繁荣昌盛。而在不久前召开的十八大当中,就提到“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具体来看,按照建设文化强国的这一思路,我们就可以在报告当中看到“通过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实施,从而为全面发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体育的定义进行分析,这是属于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与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急需进行探讨的重要问题就是中国体育怎么实现强国目标,将其公共服务功能最大限度的进行发挥。

根据笔者的观点来看,体育所具备的公共服务功能在体育强国建设的进程当中,不仅仅只是在各个具体方面进行表现,尤为关键的是将体育整体功能进行充分发挥。作为一个系统,体育属于中国社会整体发展和全面进步系统下面的子系统之一,那么这就能够基本将其纳入到文化建设的范畴之内。这就能够将体育的主业划分成为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那么这三大产业各个配套的工作有体育法治、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宣传、体育教育、体育对外交往等。这些方面构成普遍联系的完整统一体。基于当前体育强国建设的角度来看,思考发展体育则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行。对于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处理则应该从体育整个发展与改革的层面,绝对不应该只是对于发展体育其中的某个具体方面进行论述,虽然这也是一个必要环节。

广大的体育专家、学者在当今探讨更多的则是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其中有着相当一部分觉得中国竞技体育在长达几十年的努力下,已经实现历史性跨越,完成赶超战略,尤其是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在这一历史阶段竞技体育达到顶峰,今后全民健身则应该作为体育工作重点,还有部分学者觉得应该结束中国举国体制,甚至更为激进的不加区别、分析中国运动队与运动员所暴露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归结为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笔者并不赞同将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对立起来,这两部分都是属于体育工作当中的完整统一体,更不应该对举国体制的看法与观点全盘否定。根据笔者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当前中国体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到底是竞技体育重要还是全民健身重要的问题,而是说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不只是要对全民健身运动全民加强,还应该借助于强大的竞技体育,在建设体育强国当中这两方面都是属于不可或缺的。当前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与客观需要是未来中国体育不但应该对竞技体育和全民建设两者协调发展的方针继续坚持,尤为关键的则是要让这两者共同进步与全面发展。

二、中国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对竞技体育继续加强,突出重点

按照竞技体育的要求是对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崇尚,尤其是不管哪个国家选手在奥运会赛场上获得胜利,往往可以增强这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竞技体育可以为国际交流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能够将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竞技体育所具备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显得比较明显,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当前甚至今后特别长的时期内,竞技体育客观存在的超强的准公共产品基本属性是必须进行保护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热议的话题就是中国到底是不是属于竞技体育强国,笔者的观点认为,仅仅只是基于当前运动成绩来看,中国竞技体育确实是属于竞技体育强国,但是针对中国竞技体育机制现状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那么就可以发现存在着不少比较严峻的挑战与问题。举国体制办体育这样的模式也绝对不是说国家将力量集中起来办大事的组织管理方式发展竞技体育,其所具备的更为重要的价值则是与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客观规律相符。不管这种举国体制对形式进行怎样的变化,这样的全国一盘棋与上下衔接的举国体制根据相关实践结果显示,也符合训练规律的客观要求,按照这样的思路,还应该进行坚持并且对这种体制进行完善。如果失去这样的体制,那么根本无从谈及在奥运会这样的世界大赛当中完成争金夺银的艰巨任务。放眼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不管是在竞技体育发展的格局,还是其所出现的未来趋势,其呈现的显著性特征就是多极化,无论是哪个国家,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也并不可以做到全能的竞技体育,肯定是有的强,有的弱,这种现象显得十分正常,这与各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有着特别紧密的关系。这些国家往往会选择性制定奥运战略,各个民族会选择对于自己比较偏爱或者是适合的运动项目进行发展,这就会让这些国家的运动员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当中有着比较突出的表现。虽然这也并不是说固定不变,往往所出现的情况则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是基于总体上进行考虑,如今还是会有着多极化格局,甚至这种格局还会持续的延续扩展。

从以上分析就可以了解到,当前我国在体育强国建设的过程当中,所选取的发展战略依然可以延续扬长避短,完全没有必要做到要求我国竞技体育所有项目全面齐步走,当然,这样也是我们所无法做到的。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在发展、改革过程当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与挑战。怎样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进行坚持与不断改革完善,怎样对体育与教学进一步加强结合,切实解决好运动员长远利益与全面发展问题,加上怎样切实加强运动员社会保障工作,针对这些挑战与问题,可以了解到中国竞技体育还不能完全称之为竞技体育强国。当前还没有对关系进一步理顺,对改革进行进一步深化,探寻能够应对国际高水平竞技体育的挑战,还能持续发展中国竞技体育。

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全面健身运动的正确选择就是围绕中国国情,充分弘扬民族体育,服务全体人民

根据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解放之后六十多年的时间,已经建设起来的体育场馆一百万个,这与建国初期进行比较则是两百多倍。从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来看,也是建国初期的一百多倍。全国总人口的28.2%经常会参加体育锻炼,全国城乡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超过3.4亿人,全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已经突破65万人。我国能够从建国初期的那种一穷二白的局面迅速增长到如今的体育实力确实不容易,要想做到这点,则必须让政府大力支持与高度重视。

只有做到体育产业、竞技体育、全民健身这三者相互之间共同进步与协调发展,才可以实现体育强国宏伟目标。从之前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我们不但要做到对竞技体育的管理水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提升,还应该下大力气对全民健身运动侧重加强,这一问题属于当前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短板,则应该将其当成是未来体育强国目标实现的工作重点。

总而言之,我国实施竞技体育能够借助于对财力、物力与人力进行集中的方式来实现赶超战略,可是广泛开展全面健身与社会进步、国家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要让更多人参与体育锻炼,这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空闲时间与经济能力,尤为关键的则是在意识当中具备自主自觉强身健体的愿望与意识。在对全民健身运动积极推进的过程当中,不但应该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借鉴与推广,而且在这一过程当中,还应该注重对中华传统养身健身方法与理念高度重视弘扬和继承,这不仅与中国的国情相符,而且也更为贴近中国人民。

本课题为河北省科技厅课题,项目编号:13455710,课题名称: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关键技术研究,课题成员:孙长武、杨海斌、柴静等。

参考文献:

[1]周涛,张凤华,苏振南.美英日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2(04):69-74

[2]郭轶群,苏明理.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制度变迁与利益分配1-基于“三角互动”制度变迁模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05):43-47

[3] 樊宗山.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群众体育发展策略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12-15

[4] 景会锋,常保荣,卢忠瑾,王小梅.新农村建设中陕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现状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106-1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