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服务外包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模式的研究

作者: 陈翔

摘 要:本文立足于工作实际,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SWOT分析法,探索如何构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新机制、新模式。基于服务外包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就是社会,组织将自身对体育文化建设所需求的各类环节,包括策划、组织和实施等方面整体打包交由高校体育部门运作。而高校体育资源则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主动走出“象牙塔”为社会提供优质体育资源服务,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同时反哺促进自身良性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体育管理; 服务外包; 高校体育; 体育资源; 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56-003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等体育观念和意识正被人们所重视,健身意识的提高,使得体育锻炼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需求,全民健身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方针。而与之不和谐的现象却依然存在。社会体育资源不足,无法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已经成为广大体育爱好者和从业者的共识。与此同时,高等学校受政策、制度和传统观念等的制约,却将相对丰富的体育资源束缚在象牙塔内。《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1由此可见,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是国家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的要求;是缓解、弥补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捷径;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促进自身建设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实际工作经验,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和SWOT分析法,对构建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新机制、新模式提出新的理论。

2.对高校体育资源的理解

“体育资源”目前尚没有一个被公认的定义,众多学者都有各自不同的解释。任海教授认为“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体育活动,以扩大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和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在物资、资本、人力、时间和信息等方面的投入”。2刘小平教授认为:“高校体育资源是指与高校体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各种体育场地、仪器、设备、建筑物、图书资料、人力资源数量、专业、业务能力,以及各项管理活动等所有人、财、物的总和。按照其存在形态,高校体育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两种。3解释虽然不尽相同,但本质是一样的。本文采用刘小平教授的观点,将高校体育资源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进行表述。

2.1高校有形的体育资源3

有形的体育资源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比如场地、器材、设施设备、图书、影像资料等,并以运动场地为核心存在的。2014年4月进行的第六次全国场地普查工作数据上报资料中列举有15大类83项标准场地指标,一般高校常见的体育场地例如有田径场,综合体育馆,足、篮、排、网球场等均属于有形的体育资源。除此之外,高校有形体育资源还包括有配套于各个不同类型场地上的各种器材、设施设备;以及相关的体育类图书影像资料;相应的运动场地管理维护经费等。

2.2高校无形的体育资源3

无形的体育资源主要是以人为载体所表现出来的包括体育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以及体育管理经验;高校具备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语言文化资源等多方面,是一种综合资源的体现。此外,高校无形体育资源还包括有数量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如青年志愿者队伍;以及高校在语言、文化和信息等资源方面的巨大优势。

3.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模式的现状

3.1当前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模式

当前高校体育资源如何服务于社会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读分析以及对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认为,当前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两种。

3.1.1租赁模式。以有偿或无偿租赁为主的服务模式,它是最常见的模式。它使得企事业单位或个人能够在高校体育资源闲暇期(既非教学时间段)使用高校的体育资源,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目的。例如有些学校会在周末时间接受社会群众免费或通过交付一定的费用后使用自己的场地;无锡新区富士通天公司举办企业职工运动会,就曾经多次利用周末时间租赁无锡科技职业学院的运动场地和教师,为其提供服务。

3.1.2政、校、企等多方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形式是以政府主办,高校承办,企业、社区组织参与。如由社区街道、区、县、市各级地方政府主办的体育文化活动或综合运动会等。由政府提供行政及资金上的支持,高校提供优质体育资源,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目的。历年来,无锡新区职工运动会的举办过程均体现了这种三方合作模式,它由新区管理委员会牵头,抽调各部门力量,提供赛事资金;社会、企业机构赞助资金、组织各自运动员参与比赛;无锡新区范围内的一所或多所学校提供体育资源的服务。

3.2当前模式的不足

租赁和多方合作模式在当前是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主要模式。被动等待社会组织依据自身需求而前来的租赁或者合作,服务模式和内容简单,缺乏市场意识,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体育需求不相和谐。高校体育资源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应当依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对社会体育需求作出积极主动的回应。因此,本文提出基于服务外包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理论。

4.服务外包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模式

4.1服务外包理论

服务外包是指依据服务协议,将某项服务的持续管理或开发责任委托授权给第三者执行。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服务分为12个部门,即商务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和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服务、旅游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其他服务。

4.2服务外包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模式

本文认为,该模式是社会组织将自身对体育资源的各类需求分类打包交给市场,高校通过整合自身体育资源,按市场规律行动,依据自身资源特点承接各类体育服务外包。即“专业的事交由专业的部门来完成”。

4.2.1服务于企业体育文化建设。企业体育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过去传统企业体育文化运行模式与企业市场行为相冲突,行政命令下的体育活动越来越难以开展。新形势下,企业体育文化不再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福利相连,而是企业培育员工共同价值观和凝聚力、保持员工活力和开展企业公关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企业体育文化发展不会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企业体育文化的发展要求,将企业体育活动整体打包交给高校。高校根据合作企业的特点、需求以及提供的相应报酬,立足于自身体育资源,开发符合该企业发展要求的体育文化活动,定期开展活动,并根据发展变化及时予以调整,从而构建企业体育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如此,企业花较少的经费,达成了自身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高校在服务过程中,获得了合理的报酬;锻炼了自身的队伍;增加了体育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4.2.2服务于大型体育赛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型体育赛事不再是“北上广”以及各地省会城市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赛事进入二线甚至三线城市。比如无锡地区近年来就承办了国际箭联的青少年射箭比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组织方可以将赛事组织各项环节分类打包,将非核心业务交由社会承担,自身只要承担核心竞赛及协调各方的组织工作的任务。高校体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有理由成为为大型体育赛事服务的载体。高校或高校群可以通过整合自身综合资源,在场地设施、人力资源、信息文化、专业业务服务等多方面为赛事组织方提供服务,甚至在核心的竞赛组织方面高校也能够提供相应的专业资源。如此,大型赛事组织方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大型体育赛事,是社会资源共享和利用的重要方面;是实现集约型社会的共识。

4.2.3服务于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是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一般由社区居委会组织或由社区群众自发组织,但全民健身活动受制于正规场地、体育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以及环境差等因素,影响了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进而制约了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合理的利用高校体育资源理应成为弥补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制约瓶颈的重要途径。高校在满足自身体育资源需求的前提下,根据社区人员构成特点及人们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特点,提供专业的服务。如高校体育资源以公益或适当收费等形式为社区居民的体质健康提供评估、咨询服务;可以承担社区体育宣传教育工作;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组织开展符合当地群众特点和需求的体育文化活动;在自身体育资源闲暇期开放场馆设施;为社区提供体育资讯和专业知识等。全民健身运动的公益性质,必须要求高校体育资源在服务社区的时候体现出公益性,因此在推动这项服务的过程中,政府应当表现出积极引导的作用。如此,高校体育资源必将成为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助推器。

4.3对服务外包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模式的SWOT分析

4.3.1优势。新服务模式对比传统服务模式的优势即在于“化被动于主动”、“按市场规律办事”。首先,它改变了传统“守株待兔”式的服务模式,“不靠不等”,积极“走出去”,告诉社会和市场“我可以为你做什么”。其次,高校体育资源按市场规律办事,在市场机制的引导和激励下,合理竞争、优化组合,进而起到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最终达到丰富社会体育资源供给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对外服务活动以及合理的收取费用,能够起到反哺促进自身资源良性发展的需求。(如图四)

4.3.2劣势。长期以来,高校属于较为封闭的社会组织,其自身缺乏市场意识,在服务社会方面较为被动,体育资源利用率不是很高。我们应当看到社会上提供体育服务的组织在社会上已经蓬勃开展,各类健身机构和体育文化公司已不少见。这些组织产生于市场,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与他们相比,高校体育资源在市场竞争和服务意识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提高。

4.3.3机会。人民生活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自身健康水平的关注,这大大促进了人们对体育资源的需求。人们对体育资源的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在短期内会愈加突出。服务外包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对于政府、社会来讲是降低社会体育资源建设成本,增加社会体育资源供给的机会。同时,对于高校来说,这也是高校响应国家号召,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的机会;是高校走市场化道路,通过市场促进自身良性发展的机会。

4.3.4威胁。其一,大多数高校都是由政府资金建设的,因此高校体育资源在走市场化道路服务社会的同时,不能忘却自身公共性的特点,一味追求回报,就违背了高校公共性的特点。其二,在社会体育服务机构组织日益发展的今天,如果高校体育资源不能在市场化服务机制中迎头赶上,将会逐渐处于这条产业链的低端,被动等待产业链上游组织机构前来寻租。

5.结语

综上所述,服务外包理论下的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模式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威胁同在。高校体育资源经过整合利用,依据服务外包理论,走市场化的道路,是符合社会庞大体育需求发展现状的,是对当前社会体育资源不足的重要补充,也是对促进高校自身体育资源良性发展的有益尝试。与此同时,高校体育资源在走市场化道路的同时,也需要政府在政策、法规上给予明确的指导与规定,确保高校体育资源在服务社会的市场化过程中更加的合理规范,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在公益性和经济效益之间取得平衡。

基金项目:无锡市体管中心2013年度体育科研课题:国际体育赛事之高校服务外包模式研究(项目编号:WT1301)。入选第七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专题讨论。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任海等.论体育资源配置模式——社会经济条件变革下的中国体育改革(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02:1-5

[3]刘小平等.资源配置理论下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及其社会共享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7,03:94-96

[4]闫健.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的SWOT分析——以山西大学城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02:11-12

[5]袁洁.高校体育资源服务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110-111+114

[6]何雅丽.山西省高校体育资源服务社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

[7]陈汉修等.大型体育赛事高校优势资源利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05:125-128

[8]李丰祥等.转型期我国体育需求与供给特征、成因及未来发展趋势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7:881-88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