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能课程在高校开设的效果试验研究

作者: 于雪晴

摘 要:大学是个体人格发展稳定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体从学校生活过渡到社会生活的交界点,本文采用SEI-YV问卷,研究大学的情绪智力引入学校课程后的大学生的情绪能力的提高效果。

关键词:情绪智能; 大学生;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59-002

1.情绪智能简介

情绪智能又称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单来说它是指个体的情绪智慧。情商概念在最初是被视为智商的对立概念而提出的。在西方,情商伴随着心理学家的研究而问世,1920年 Edward Lee Thorndike 首先提出了“社会智力”的概念,1988年Bar-on 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创“情绪商数”的概念,1990年心理学家Peter Salovey和John Mayer提出了一个心理学新的概念——情绪智力模型,他们将情绪智力视为“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和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995年10月美国Daniel Goleman出版的《情绪智商》成为当年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目前情绪智力研究的代表人物是Salovey、Mayer、Daniel、Bar-on,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情绪智能理论以及相关新领域,相应地,他们也针对其理论模型提出了情绪测量工具。如1997年Bar-on编制的EO-i量表,是世界第一个测量情绪智力的标准化量表。1998年Mayer等人设计MEIS量表,分别在1999年,2000年进行修改,目前的MSCEIT量表在测量个体情绪智力上。

人们对大学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业品德,同时更关注他们的心理情绪健康。在众多的成功案例中,人们发现影响成功的因素往往来源于个体的心理素质,以及其情绪管理能力。同样的,大学生的身影也频频出现在社会负面的案件中,人们不禁反思,大学生在接受技能教育和心理人格培养的天平是否已经失衡,是否应该在大学生的心理情绪健康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以下称UIC)是一所注重学生全面能力发展的博雅大学,情绪智能课程是该校全人教育的必修课程。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符合研究条件的修读《情绪智能课程》的大三学生发放量表。量表独立完成,需记名填写,一般情况下填写完毕后当场回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00份,去除无效问卷(PIN值>90i,以及有2 项以上漏填)后,共回收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回收率83.75%。其中男生151人,女生184人。

此次试验的目的是测量3个月的情绪智能课程是否可以有助于学生情绪智力的开发。问卷发放2次,分别在课程开始前与课程结束后,通过相同样本的配对检验,测量课程的效果。

2.2.工具与方法

本次试验采用的问卷是美国六秒情商培训机构所研制的SEI-YV问卷。“SIXSECONDS”是美国一间致力于情绪智力研究与开发培训的机构,他们拥有较全面的培训系统,包括书籍,课程,以及相应的问卷测试。针对不同的目标对象,他们的问卷包括:SEI,SEI360,SEI-YV。本研究选取SEI-YV问卷,1.此量表适用于18岁左右的青少年,与所研究的目标对象年龄上大体一致;2.此量表所测量的内容维度基本涵盖在课程模型里。其维度包括情绪识别(Know Yourself)、选择情绪(Choose Yourself)、以及超越情绪(Give Yourself)3个维度,共76个项目,8个因子,量表采取8点计分法,从没发生(1分)到极经常发生(5分)。

应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一处理,采用统计描述、t检 验、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检验水准

α=0.05结果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试验结果

在实验前后,分别利用(SEI-YV) 量表对同一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各个维度得分及分析见图表1,从中可以看出,在SEI-YV量表的测量结果中显示,三个各维度中,了解情绪与选择情绪的前侧与后侧对比,效果显著,同时T值呈负值。超越情绪能力增长并不显著。

在通过以上大因子分析后,继而更为详细地对学生的8个具体能力再次进行研究分析。

因素分析:

EEL:指个体对情绪的识别以及表达的能力。

RCP:指个体能了解在一般情况下,自我情绪的反应习惯,以及这种情绪反应习惯所带来的后果。

ACT:指个体能明白自我情绪对个体心理和生理的影响,同时也有意识的会小心对待情绪。

NVE:指个体可以很好的驾驭自我的情绪,特别是那些强烈的情绪。

EIM:指个体了解管理自己的情绪比驾驭他人的情绪重要。

EOP:指个体明白情绪是可以选择的,并不一定要被环境或事件所限,对此充满希望。

ICE:指个体愿意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可以体贴他人的情绪。

PNG:指个体愿意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

图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EEL、RCP、ACT、NVE、EIM、ICE前后对比显著,且T值为负,特别是EEL、RCP与ACT三项效果极其显著,而EOP与PNG相对效果不是很显著。

3.2试验分析

图表2分析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单一,大多数学生还在依赖学校的监督,也就是说,学校的课程安排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对于自我生活的掌控还没有一定的意识,并不会管理自我的生活内容。所以相对地EOP数值较低。服务意识是一种超越情绪的能力提倡,虽然素质教育一直没有放松过,然而在自我情绪干扰下,依旧能够拥有服务意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本来就造就了当代大学生的一些心理特质,在分享与同情心意识上会相对薄弱。思想还受到年龄,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需要一段时间的内化和研究追踪。图表1显示大学生对于自我意识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他们更愿意去了解和分析以及确定自我,同时在管理自我方面也有一定的意识,愿意且有能力自我管理,通过有效的引导和训练,这两个方面可以得到较大的提高。情绪超越因影响因素较多,同时也需要一个长期且稳定时间内化转化,从而才能得到本质上的提高,所以能力的培养耗时,而且反馈有一定的滞后性。

4.讨论

4.1中国的情绪智力研究多数采用国外的测量问卷,但是由于地域与文化的差异,其准确性与标准型是存在一定的误差的。发展和研制适应中国人的经典情绪问卷,是当代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

4.2情绪智力目前依然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许多关键问题悬而未决,人们对情绪智力的概念界定、评估测量、实践应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与诉求,集中体现为两大模型与两大阵营:能力模型与混合模型,科学驱动文化和实践驱动文化两大阵营,中国的情绪智力培养还处于初期,在借鉴成果的同时,应该也从中反思,适应于中国人的情绪智力培训应该侧重于哪些方面?

5.结论与展望

4.1.通过试验总体来说,大学生的情绪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得到显著地提高。

4.2.然而内部能力方面,个体的意识因素的提高要多于其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4.3.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将情绪智能作为一种遵循实践驱动文化的模型更为适合大学生的学习,此种模型更为注重解决现实生活难题,不拘泥于理论细节或经验证明。这一取向可以引导学生对情绪智能的应用持乐观态度,并倡导通过情绪智能的应用解决紧迫的现实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大学是以科学研究为动力的课程为基础,然而,随着大批学生步入社会,以能力应用为主的课程其实更为实用。情绪智能课程,正是一门以实践能力为基础,同时培养个体精神素质的课程,面对中国的发展,当代高校应该重新审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规划。

参考文献:

[1]Salovey P.& Mayer J.D.Emotional intelligence.Imagination Cognitionand Personality 9 1990 185-211

[2]Mayer J.D. & Salovey P.1993.The intelligenc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17 433-442

[3]Goleman D.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New York:Bantam Books

[4]Carroll E.Izard. 1998. Managing Human Emotions.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1998 Vol.43No.11

[5]Freedman,J.《有感觉,还是没有感觉》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6]SEI:www.6seconds.org/sei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7

【1】:PIN为问卷筛选被试问卷诚实度的题目,取值高于90,问卷无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