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
作者: 刘冬凉摘 要:孔乙己这个人物距离我们现在的中学生陌生而遥远,学生不易理解,本文采用为孔乙己建学籍的办法,将孔乙己纵向的人生经历和横向的人生状态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找到了21世纪初中生走进孔乙己的金钥匙,同时又立足于读书人这个基点,深入挖掘孔乙己身上的病痛,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新思考,汲取正能量。
关键词:建学籍; 读书人; 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08-001
一、教材分析
时间上,从过去到现在,无论教材如何变幻:空间上,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统领下的众多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将《孔乙己》这篇小说收入其中,并且始终位于它所在单元的第一篇。有人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孔乙己不仅是例子,更应是例子中的典范,即使吴敬梓的名篇《范进中举》在编排的时候也无法与之媲美。
二、目标
目标:1.积累重点字词;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写法,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人物形象的深刻内涵。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及当时世态的炎凉。这是作品的主旨所在。4.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的生命状态,倾听作者对生命的呐喊,联系现实,关照自己以期提升学生的生命品质。鲁迅作品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然而时过境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这篇文章所具有的正能量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是鲁迅作品永葆生命力的关键。
三、教法
本文篇幅较长,作者的文风冷峻,意味深沉,再加上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这些因素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为做到长课短教,降低难度,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借鉴了初一入学时填学籍表的做法,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就是播放孔乙己的视频朗读,设置情境,以期达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设计
(一)设悬导入
(1)(出示希望工程宣传画图片)小姑娘童稚美丽而又充满渴望的大眼睛立即抓住了同学们的眼球。
导引:说说画中的小女孩为什么充满着对读书的强烈渴望?读书真能改变命运吗?由此引出课题。(运用逆向思维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2)(多媒体展示文题、作者)
(3)(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勾画的生字新词并重点记忆,准备检查。字词的检查由学生自己进行,检查的数量为5个,检查的题型由出题者自荐产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三)问题探讨,分析孔乙己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1)导问:我们作为学生都有学籍,孔乙己也是读书人,我们可否为他也建一个学籍呢?(同学们对学籍并不陌生,而为小说中的人物建学籍还是第一次,所以兴致极高)
回忆自己填学籍时所填项目,师生共同确定孔乙己的学籍表格式。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身体状况、特长、经济状况、爱好、政治地位、家庭成员、工作生活经历、操行评语。
(2)观看孔乙己视频朗读。(朗诵者的精彩朗读与表演者的精彩表演有机结合,直观形象)
(3)前后桌四人为一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朗读揣摩关键语句,填写学籍表,分析孔乙己形象。在填写的过程中要明确答案,还要从文中找出依据,且深入分析所蕴含的含义。在填写人生简历的时候,根据课文最后一句设计问题: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培养筛选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在填写操行评语时引导学生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法来刻画人物的句子进行揣摩朗读甚至表演,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小说的鉴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大有裨益的)(填写完这张学籍表,孔乙己的人生面貌、人生经历、思想性格就都展现无遗,一个立体的孔乙己就从纸上跃然挺立)
(3)深入探究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根源,把握文章主旨。
引语:前面我们说读书能改变命运,可为何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却如此悲惨呢?原因何在呢?(鉴于初中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对科举制度的有关知识加以介绍,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篇小说所揭示的主旨。)
(四)深化和升华
1.撰写悼词。情景设置: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无论如何,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应该纪念的。假如鲁镇的人们要为孔乙己开一次追悼会,请你撰写悼词,你怎么写呢?(安排此环节的目的是加深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理解与认识,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巧妙总结。)这里为了烘托气氛,我选用了二泉映月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有的老师给我推荐哀乐,我觉得哀乐更主要的是表达对死者的追思与悼念,难道我们还希望孔乙己的悲剧重演吗?所以我觉得这里应选择悲伤的乐曲,越悲伤越能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恨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反思。
2.以史为鉴。引语:同学们,我们沐浴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封建制度已永远的伴随着孔乙己的长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箱,然而留给我们的思索远未结束。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该做怎样的读书人呢?(阅读鲁迅的作品要引导学生深入作品情境,关注人物生命状态,从而联系现实,关照自己,提升生命品质。这对于挖掘经典篇目的新内涵及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诸如学习不能机械死板,不能轻视劳动,形成健全的人格都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五)布置作业
请你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仅仅是赏析远远不够,要形成能力就必须进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