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让课堂更美丽

作者: 汪海刚

摘 要:课堂提问是高效课堂的核心,但在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深浅不当,脱离认知;提问游离重点,忽视本质;提问平淡无味,缺乏“问点”;提问频率过高,流于形式。为了构建美丽课堂,教师的提问应努力做到读学生,问在最近发展区;思教材,问在知识疑难处;抓意外,问在教学生成时。

关键词: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24-002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提出一系列问题。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是这样表述的:“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在当今课堂,提问一直被看成高效课堂的核心,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的质量和提问的方法可以检验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但综观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提问的误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这看似普通的师生交流,如果教师运用的恰到好处,就会使课堂别样美丽。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很多提问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1.问题深浅不当,脱离认知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难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难,超出学生所学知识的范围,即使学生努力思考,还是无法回答,这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如果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经大脑思考就可以回答出来,学生会缺少成就感,从而失去兴趣。有位教师在讲“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时,提出了以下问题,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可以直接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学生觉得太简单,也就失去了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觉得太难,学生会觉得疲劳,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2.问题游离重点,忽视本质

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是突出重点,有的课堂提问没有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是违背了教学重难点,忽视了问题的本质。一位教师在讲“商品”的概念时,教师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对商品,你想研究些什么?

生1:我想研究有多少商品?

生2:我想研究商品有哪些种类?

生3:我想研究商品的价格是多少?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让学生说说你想研究什么,再自己提出问题的出发点是不错的,但是在提问时没有明确侧重点,导致学生提问是偏离了教学目标,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3.问题平淡无味,缺乏“问点”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教师的问题平淡,总是老生重谈,那么对学生就缺少吸引力,从而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效率。一位教师在上“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一框时,教师让学生用10分钟时间对本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后进行提问。

师:同学们刚刚自读了课文…‥我国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生: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读书)

师:很好。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呢?

生: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读书)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提问太平淡,就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在学生有疑惑的地方精心设计“问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促进美丽课堂的构建。

4.问题频率过高,流于形式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认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满堂问”。某位政治教师在一堂公开课上提了78个问题,在评课时有教师还赞赏其“启发式教学做得好”。一堂45分钟的课,学生若要回答这79个问题,需要多少时间?学生一直在忙于找答案,也就失去了宝贵的思考时间。由于教师提问太多,学生看似在积极地回答问题,但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太少。教师为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急切地将学生的答问引向标准答案,原本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意外”也就消失了,课堂不再拥有动态生成的精彩,使美丽课堂黯然失色。

二、构建美丽课堂提问的策略

美丽学校,美丽课堂,离不开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而课堂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教师的提问设计的是否有效。

1.读学生,问在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现有发展水平(“已知区”),潜在发展水平(“未知区”)和“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介于“已知区”和“未知区”之间,是两者的桥梁。人的认知水平在这三个层次之间螺旋式上升。教师的提问不应该停留在“已知区”或者“未知区”,即问题不能太容易,也不能难度太大。问题太容易,不需要经过思考就可以直接回答,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问题太难,又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探寻学生“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在这一切入点上巧妙设问,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一节“价格变动的影响”的公开课上,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则关于手机价格下降的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你认为当前手机价格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什么?(2)假如你是某手机厂商的负责人,这对你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带来哪些重要启示?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出发,把书本内容带到了实际生活中,同时,让学生体验经营者的角色,把看似离学生很遥远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感受,在问题设计上找到了“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做到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思教材,问在知识疑难处

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深思教材,理清教材知识体系,为学生在知识的疑难处设计“牵一发而动全篇”的中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通过探究亲自去解决问题,获得对知识的直接体验。如为突破“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框的重点、难点,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再设置问题。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材料: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2013年社会蓝皮书——《2013年中国社会形式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总体上仍在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反弹的风险……教师设置以下二个问题:(下转第31页)

(上接第24页)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哪些问题?你们认为我们应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侧重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进行设问,层层递进,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通过问题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对知识的直接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抓意外,问在教学生成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充分备好课,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预设。但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尽管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设,课堂教学中仍然会出现许多教师预想不到的问题。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些“意外”,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到并加以合理利用,生成课堂教学的亮点,一定能够让课堂更美丽。例如,笔者在教学“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时,在课堂上有学生大声说:“消费是自己的事情,与其他人没有关系,更没有对错之分。”当出现这一异样的声音时,笔者并没有将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的标签贴到该学生的身上,而是将这位同学的观点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讨论,通过小组辩论,发表不同的观点,最后学生自己明白了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课堂是变化发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实际情况,提出有效问题,促成动态生成,为构建美丽课堂奠定基础。

总之,课堂提问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桥梁与纽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努力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思想政治课充满活力,构建真正的美丽课堂。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2]孙江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45、34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