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假日为学生搭建综合实践活动大舞台

作者: 张晓芳

摘 要:解读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和省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建议后,我深知从本质上讲,综合实践是一门非学科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我认为,依托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是当下减负增效背景下有最效的手段。我们应在平时教学中遵循开放教育原则,本着“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大胆利用课内和课外两大教育教学舞台,充分利用七彩假日,积极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主题、设计方案、践行总结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在各项活动中亲历亲为,从而获得真实的体验和实践经验,最终发展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关键词:减负增效; 实践; 自主;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53-002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极大多数领导、教育工作者、家长们的共识。课改10多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也已经有了比较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它已经为学校减负增效,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创出一条新路子。基于“学习在课堂,实践在社会”这个教学理念,我把目光聚焦到了学生的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期,通过老师积极创造条件,合理引导,让他们更充分地去接受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获取最直接的社会实践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臻于完善。

一、多学科切入主题,激发兴趣

如何能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关键及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好的主题,一个学生有深厚兴趣、乐于积极实践的活动主题。只有适合学生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学生才会“心动”,从而把它落实到行动上,把主题定得小一点,巧一点,新一点。新一轮的基础课改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它包括校内资源、校外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网上资源等,原有的校园资源已不能适应需要。为此,如何在生活的外延——社会这个实践的大舞台上找主题,借题发挥,把综合实践活动搞活,搞实,搞有效,这是我们所有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之追求和不断努力探索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在实际教学活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平日被我们冠名为“问题生”、“学差生”的学生,他们一到社会实践活动总是最为积极的。在活动中再也看不到在其他课堂上的笨嘴抽拙舌,作业时的拖拉懒散。反而表现出的是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这也表明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显性,有些人比较隐性而已。我们可以从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信息技术、思想品德、劳动与技术等这些基础性课程中的外延找主题,我们总能为他们找到一方展示的舞台。诸如学科教学中的许多知识点,都只停留在书本层面,很难用一套又一套的理念讲明白。很多知识的重难点光掌握这些知识点仅凭一两节课是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的,那么就必须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更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点,丰富积累,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如小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学科中有涉及关于人民币的一单元,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人民币的认识不是很深刻,但在生活中也是会经常接触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们了解等价交换的原则,在生活中能够运用人民币购买商品。可以先结合课件,让同学们认识人民币,了解人民币的进率和换算。学会关于人民币的加减计算和不同单位人民币的对算。通过课堂内的学习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要结合生活经验开展活动,这样才能巩固所学。可以开展“超市大赢家,”“我去超市买东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巩固学习内容。真正做到学有所有。再如“弯弯腰,争做环保小卫士”实践活动中,一些“学差生”真正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争着抢着干,还把收集的废旧物品分类处理变卖。变废为宝,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环保小卫士。在上述两个活动中,主题就课本的拓展,孩子成了活动的主人,孩子的激情被唤醒,兴趣被激发,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获得不同的收获,都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

二、多维度制定方案,提高实效

为了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应把活动方案放在首位,从而保证与促进课程的正常实施。开展活动,先有一个完整的活动预案是前提。活动主题是整个活动的名称,它高度概括了活动的内容,它传递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主要信息。可以设定一个大主题,其中可以围绕这个大主题设定更多的小主题,大主题是靠小主题去实现,小主题靠大主题去统一,这是目标整体性。以《课程标准》为纲,通过纵横比较,制定好主题,为优化教学创造了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意识,并使之得到真正落实。

以假期里大拇指小队开展的一次“低碳生活,我们行动”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前期的活动方案应该体现三个维度: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实施、活动后的呈现。撰写时应该注意具体要包括几大要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组员、活动准备、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分工、活动成果及展示方式等。有了活动预案,再加上校外家长志愿者的亲力指导,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

活动一:他们在一起制定了队名,口号,设计并制作了队旗和标志,忙得不亦乐乎!瞧!当他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地竖起大拇指,口中大声地喊出:“大拇指翘翘,我们小队最棒!”的口号时,相信他们一定能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做一个真正的环保小使者。

活动二:随着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大拇指小队的孩子们上网查找有关低碳的内容,学习了解相关的知识。他们根据前期收集到的资料设计了一张问卷调查表,里面涉及了20个与低碳生活有关的问题。家长志愿者拟了一份低碳环保的倡议书,列举了20个低碳生活的温馨小贴士。家长志愿者对倡议书的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给孩子们在采访调查时应该注意的几个事项提了醒。随后学生在城市广场向市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配合,都纷纷赞扬小小年纪都懂得环保,成年人更应该加入行动起来。

活动三:当学生手拉横幅,边走边喊出响亮的“低碳生活,我们行动”时,引来很多市民驻足观看,在城市广场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很多市民都纷纷竖起大拇指感叹道:大拇指小队真是名副其实!然后都主动地在横幅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下转第28页)

(上接第53页)

我们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一起加入低碳行动。虽然我们的力量有限,让我们把“低碳生活”的概念传递给每一个家庭。我们真诚地希望一个人能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能带动一个社区,一个社区能改变一个城市……为拯救我们自己,请大家行动起来吧!

通过开展此类假日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动手制作、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有关如何节能减排的科学知识,并深知作为一名普通的地球公民,只要从身边小事做起,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满足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就能产生巨大的节碳效果。同时活动中组内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也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研究的快乐,同学之间的友情也更加深厚了。

三、多渠道实践体验,形成素养

新农村是个广阔的实践天地,有着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把学校教育的视野从校内扩展到社会,这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并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得到各种不同的教育。“社会即学校”,大自然是活学校,这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生活中处处是实践,学生的生活就是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每一次的成长过程其中都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实践体验。如在校内开展的科技活动、文体活动、课外阅读活动、游戏活动,以及包括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英语节等在内的各类活动。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国家法定节假日宣传教育活动等,都能为我们的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绝佳机会,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和能力。

如为纪念绍兴建城2500年开展的“游古城绍兴,寻千年历史”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城市广场的绍兴城平面图,了解家乡的桥文化。名人墙上探究绍兴名人,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故居,了解名人的传奇一生。实地考察绍兴市美术馆、黄酒博物馆,深入了解绍兴是书法之法和黄酒之乡。积极参与实践,了解黄酒制作的九道工序。通过活动,让学生不仅了解了古城绍兴是一座千年古城、江南水城、万桥之乡、酒乡、鱼米之乡,它还是一座文化名城。活动中学生既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又增强热爱家乡的民族自豪感。

四、多层面有效评价,体验快乐

综合实践活动是全方位的,它也要遵循开放式的评价原则。主要体现在:重过程评价、看发展功能、重主体意识。过程评价是指把评价纳入活动中。把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和积极程度作为评价的依据,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进行有关的自主探究过程,加深对假日的合理度过的认识与体验探究带来的愉悦手段;发展性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重点是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哪些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体性指改变传统以老师为中心的评价模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家长、社会也参与评价。这种多层面的多元评价方式,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我清醒地认识到,单纯地依靠学校围墙内那机械枯燥、毫无生气的传统教学,是培养不出全面发展且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的。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但同时我也知道观念的转变,理念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证实的过程。因此我认为与素质教育同步,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应该努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为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七彩假日焕发激情和色彩,让学生在假日小队活动中自己当家作主,给实践的天空架起一座绚丽的七彩桥。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