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现主体 引导发展
作者: 李红梅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
关键词:幼儿; 科学探索活动; 主体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94-001
幼儿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幼儿科学教育的引路人。
一、尊重解放幼儿,还给幼儿一个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
孩子对学习是有一种渴望的,他对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他对世界有太多的困惑,他幻想着老师会满足他的一切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作为教师,尊重儿童就是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要真正理解孩子,设身处地的为孩子考虑,理解孩子的需要,还给幼儿一个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让他们能够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做,让他们有更多的户外活动,可以和同伴一起游戏。
如一天户外活动大家玩过大型玩具后,我安排孩子们自选活动,孩子们一声“耶!”分头行动:有的孩子玩起了“办家家”游戏,他们捡来许多小树枝堆在一起准备煮饭,用树叶做碗,找些烂泥巴搓起了小圆子,还摘了一些像葱一样的叶子切断了做菜,几个孩子嘴里叽里咕噜说个不停,长廊里的孩子们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有的站在长凳上,有的爬到围墙栏杆上,有的跟在别人旁边翘首相望,原来这些孩子们发现紫藤上有许多好看的瓢虫,戴泽平喊来老师帮她捉树叶上的虫子,我很快帮她捉到了虫子,平平当宝贝似的和小虫子玩去了,只见沙钊杰小朋友也发现了一只瓢虫,他爬上围墙栏杆,小心翼翼地拖下树枝扑上去捉住了它,这下,几个孩子都围着它,争着要看小瓢虫,沙钊杰小心地张开手,只见瓢虫在孩子手心上爬来爬去,突然一下飞走了,急得沙钊杰直跺脚,何思勰说:“我们再去捉!”他们又围过去仔细地找,发现瓢虫就捉住,够不着的地方孩子们主动喊老师去帮忙。在老师的帮助下,许多孩子都捉到了许多小瓢虫。我乘机告诉孩子们这是瓢虫,专门吃小虫子。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作为教师,我有这种意识:活动能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进行的,我决不放过这种机会,尽量让幼儿直接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
二、抓住幼儿探索的火花,鼓励幼儿去尝试
儿童学科学既是出自内在的心理需要,同时也需要外在的强化,他们非常重视老师的态度,容易受到老师的暗示和影响,也希望得到老师的支持。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发现时,总是要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而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不仅是对他们已有发现的接受,更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如在科学活动“玩电珠”中,开始我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节电池、电线、棉线、小灯泡、铅丝等,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小灯泡发光的过程,幼儿兴趣很浓。当有的幼儿将电池、电线和小灯泡连接在一起,电珠发亮时,他们兴奋极了,跑来告诉老师,我及时表扬了他们的发现,并鼓励他们去教其他孩子,看看能不能让小灯泡变得更亮。孩子们开始去看别的幼儿,用自己的方法和别人交流,别的孩子听了他们的方法,就开始自己尝试起来,有的幼儿一下子就将小灯泡弄亮了起来,几个孩子高兴地抱成一团,有的幼儿尝试后觉得还不行,其他幼儿就会帮助他们,直到小灯珠发亮为止。还有一些幼儿的小灯珠发光后,就几个人一起玩,将小灯珠、电线、电池连在一起,他们发现自己的小灯珠特别亮,别提有多高兴了。
在探索过程中,老师始终鼓励幼儿去试试,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再试试,看还会发现什么,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不停地去尝试、探索,就这样,孩子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再探索。在自己的感知过程中,既提高了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又不断认识了新事物。鼓励性的语言能树立自信心,激发幼儿活动的欲望。在生活中,幼儿对许多事物的好奇心是稍纵即逝的,他们在摆弄或操作中也发现了问题,但由于没有成人的鼓励与指导性的语言的帮助,很有可能中止其活动,这时就需要老师抓住孩子们的这些举动,用语言和材料去启发或引导,鼓励他们继续完成活动。
三、为幼儿提供丰富而有趣的材料,引导幼儿积极探索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而活动材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帮助幼儿完成探索的过程。经过观察、尝试,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材料投放对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在投放材料时也注意了材料能否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环保教育活动“乐音和噪音”的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打击乐器,让幼儿自己尝试怎样发出有趣的声音。刚开始的时候,小朋友玩得很带劲,使劲敲呀,玩呀,教室里响成一片,孩子们感觉吵死了,耳朵都快聋了,体验噪音的危害;我又让幼儿尝试怎样发出好听的声音,能否用力小一些,节奏明快些,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进行伴奏,在动听的打击乐活动中,幼儿心情愉快,惊叹小小打击乐竟会发出美妙的声音。通过幼儿的亲自探索和体验,幼儿理解了乐音和噪音。
由此可见,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它们不断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教师要关注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要有意识地通过材料来引导幼儿探索,要在材料设计上花功夫,使每一个活动的展开更加顺利、成功,也使孩子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不断提高幼儿尝试的积极性。对幼儿来说,探索活动本身比通过活动获得知识更为重要。
在贯彻落实新《纲要》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作为教师,与其把知识机械地传给孩子,不如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去获得知识和经验;与其让幼儿被动地接受学习任务,不如让他们按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去做选择;与其着眼于幼儿的不足之处,不如为他们提供活动的材料和场所,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其让幼儿单独学习,不如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一起与他们分享成功的快乐……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凸现孩子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主体,不断鼓励和适当引导,让孩子在科学的世界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毛美娟,华培主编.《探索与发现》,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