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能干的“小先生”
作者: 秦纯一摘 要:幼儿园的孩子,生活经验缺乏,依赖性较强。他们一旦出现或碰到了问题,往往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随即产生了告状、攻击性等行为。本文通过运用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理论,引导幼儿从“生活”、“物品”、“舞台”来自主参与班级管理,教师实施因材施教,改变幼儿传统学习方式,激发每个幼儿潜能,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引领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先生制; 班级管理; 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97-002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从他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理解孩子并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也可以向别人传授知识,也可以做“小先生”,每个孩子都可以并有义务去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和文化艺术的传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积极提倡和推进“小先生制”,使幼儿学会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幼儿园的孩子,生活经验缺乏,依赖性较强。更由于特殊的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很难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周围的问题。他们一旦出现或碰到了问题,往往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随即产生了告状、攻击性等行为。而在这过程中,面对一个班级几十位孩子,教师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也常常显得力不从心,筋疲力尽。而幼儿容易受同伴的言行影响,产生模仿、学习的愿望,并视之为榜样。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基于“小先生制”的理念,引导幼儿更好地成长呢?
一、运用“小先生制”,让幼儿参与班级管理
班级是幼儿园的基层组织,也是一个多功能的整体组织,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班级为幼儿提供了共同生活的组织环境,每个幼儿在集体中的生活行为,如入厕、喝水、吃饭等都会受到班级管理的影响。有序、合理的安排幼儿一日生活,对于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提高活动效率、促进幼儿发展有重要意义。
1.我的生活我来创
生活管理是为了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保教人员围绕幼儿在园内的饮食、起居等一日生活的需要而从事的管理工作。良好的常规管理,能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小先生制”,让幼儿自主参与班级管理,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请幼儿轮流来当小老师,协助教师管理班集体。如每天早操时间可以请小老师当领操,带领孩子们做早操,当小老师的那位孩子必定会手臂升得更直、腿踢得更高了;吃点心时为孩子们分发牛奶、饼干;课间休息时协助教师维持班级纪律,教导调皮、好动的孩子不吵闹、不乱跑,提醒孩子们小便、喝水要排队,饭前便后要洗手;午餐时帮助分发餐具;午睡时引导孩子们睡前去小便,将脱下来的衣服折叠好。通过“小先生制”的开展,孩子们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2.我的物品我来管
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因素。一日活动中孩子们常常会发生找不到学习用品、书本等现象。“小先生制”的实施,使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如美术学习活动结束后,小老师提醒小组长们将蜡笔、记号笔、书本及时收拾整理好,放回原处,小老师再进行检查,看看是否归位。原本经常丢三落四,找不到自己物品的孩子,通过轮流当小老师这一角色,渐渐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把这一好习惯带回了家,也将家里的玩具、学习用品收拾得整整齐齐。
3.我的舞台我来演
《指南》中也说过:“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如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为了让小老师更像老师,我在班级开展了课前三分钟“听我说”这一活动,请小老师走到孩子们面前,为孩子们说说发生在自己周围有趣、好玩的事情。刚开始开展活动的时候,小老师们都很紧张,不知道说些什么,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提示。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小老师们都能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心声。有的说:“周末和爸爸妈妈去公园放风筝,风筝放得很高很开心。”又有的说:“我生日那天,爸爸给我买了一个大蛋糕,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小魔仙玩具,很高兴。”与孩子们一起交流、沟通,分享喜悦和快乐。有时候,小老师还会把自己在兴趣班学会的歌曲、舞蹈、武术表演给同伴们看,秀一秀本领。通过每天三分钟的“听我说”活动,拉近了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也让教师更加了解孩子们的课外生活。
二、运用“小先生制”,促进孩子个性发展
培养幼儿就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的肥料、水分、阳光,并及时除害,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免于枯死。为了让孩子们都能有所进步,都能成为合格的小老师,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1.“你追我赶”成长更快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孩子对症下药,如对于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孩子来说,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课间休息安安静静、不挑食、完成练习又快又好,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好榜样,请他们当小老师是再恰当不过了,相信孩子们都能被管得服服帖帖。但是也不要忘了给中等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他们虽然不如优秀孩子那么引人注目,也不像问题孩子那么惹人头痛,他们是老师容易忽视的对象,却是一个班集体不可缺少的中间力量。教师多多关注他们,他们可能会更进一步,因此教师可以给他们当小老师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能力。对于那些学习、生活习惯较差的孩子,教师更应给他们当小老师的机会,让他们在管理中感受自己的言行举止,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我班上有一个叫明明的小男孩,常常调皮捣蛋,教师批评他总是不见效。有一次我萌发了请他当一天小老师的决定,请他午餐后管理孩子们看书,我发现那天他特别乖,不调皮也不捣蛋,在安静地看书。看来从孩子的年龄特点考虑,每个孩子都喜欢当“老师”这一角色,即当“小先生”。
2.“以小带小”成功更易
陶行知先生这样说:“他在做上教。他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他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大得多。”(下转第179页)
(上接第97页)是的,幼儿更能理解幼儿,他们朝夕相处,相互之间有种天然的亲近感,无论是语言还是心理上都比较接近。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有一些幼儿在自己操作的阶段,会和老师说:“我不会,老师帮帮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机会,请能力稍强的幼儿来做“小先生”,帮助能力弱的幼儿,这样也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果。
如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讲解示范过后,往往会有部分幼儿还没有动手就说:“我不会。”这时,教师可请画得快画好的幼儿来做“小先生”,帮助那些不会的幼儿,“小先生”一边说,一边示范,和不会画的幼儿一起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交往能力、语言能力也有了提高,同时也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3.留出时间激发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幼儿之间的差异其实也是一种资源。“小先生制”正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努力开发和利用这种差异资源,让所有的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小先生制”的实施,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去倾听不同的声音。有一天,课间大家在玩挑花线,我请孩子们两两合作玩,大家找到好朋友开始玩了起来,浩浩却孤零零地站在一旁。看到此景,我向前拉住他的小手,鼓励他:“班级里你最好的好朋友是谁呀?”他低下头想了一会,摇了摇头。我又问他:“那你想和谁做好朋友呢?”他看着我,小声地说:“我想和兮兮做好朋友。”他接着又摇了摇头说:“可是她有好多好朋友了!”听到他的担忧,我鼓励他:“我也想和她做好朋友呢,我们一起去问问她吧,她会很高兴多两个好朋友的!”接着我拉着他一起去找兮兮,兮兮欣然同意了,游戏过程中不时听到他们开心的笑声,看到愉快之情洋溢在他们脸上……
“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小先生制”的教育理念。教师一定要把孩子看作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为小孩子身上蕴藏着无穷的潜力。教师只有充分相信每一个孩子,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一定会开出奇葩,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郑健成.《学前教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
[2]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3月
[3]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