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机制的认识

作者: 王娜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企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以促进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核心能力;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11-001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中、初级技能人才的重任,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石。而如今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高,劳动者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的一种核心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适应于所有工作岗位和人员,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将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基础。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制定的试行标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大项:与人交流,数字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

一、职业核心能力评价机制的建立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的规格,内涵不断变化,日益丰富,“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和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忠诚、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队协作和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态度极其作为内核的价值观,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和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的综合素质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发展和晋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对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能力本位社会中,面对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将培养核心能力作为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的新基础,是适应多种职业和职业岗位转换的需要,也是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

二、评价机制的建立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作用

评价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如陈洲、谢淑海通过教育实践提出正确应用评价可以培养与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对如何利用评价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出了几点看法,认为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评价不是为了对比,而是自我完善,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评价结果,欣赏学生的创造力。

(二)导向作用

评价的结果是对评价标准的反馈,所以评价标准就如同一根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法与学法,从而导致不同的培养结果,它决定着教育培养的方向。

(三)诊断作用

通过对评价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与处理后,可以得到一个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被评价者通过评价了解到自己学习上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后,可以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予以改进。

(四)激励作用

通过评价所得到的结果,当做的好时,学生可以从中受到肯定与激励,更加努力地学习;当做的有所欠缺与不足时,也可以激发斗志,赶超先进。目前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过于依赖考试成绩,注重学生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忽视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以至于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难以适应企业岗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

三、要对评价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一)要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目前中职学校学生评价多以教师评为主,这种评价主体单一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难以公正与客观反映评价结果。应引入家长、社会、企业等,构建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社会评价,企业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的评价体系,更科学、客观、公正、全面的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

(二)主张评价内容全面化

众多学者纷纷指出,目前中职学校所采用的评价内容单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杨琼认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而职校生所需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与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针对目前学校学生评价主要以期中期末考试纸笔测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各学者对学生评价的形式进行了相关的探索。薛艳红认为学生评价的方法可采用:(1)观察法。以专业学业评价指标为依据对评价对象进行查看。(2)调查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如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3)测验法。如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标准化测验等。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企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以促进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