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体系改革

作者: 林水森 郭幼红

摘 要:顺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直接经验的获得,真正成为一线制剂岗位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 药物制剂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R2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26-002

高职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药物制剂技术是一门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我校药学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部分理解难度大,容易造成学习疲劳,降低学习兴趣;而技能部分的教学内容枯燥,虽然增加了许多的实践学时,但是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获得往往差强人意。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双证”通融,掌握药物制剂所必需的理论知识、操作规范和岗位技能,真正成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开发“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1],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改革、课程教学的实施手段、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改革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课程设计思路与课程内容整合

药物制剂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制剂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首先将医药行企专家纳入教学队伍当中,并共同开发课程是很有必要的;其次,在课程内容设计中坚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原则[2],将制剂职业技能的获得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注重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以实践技能训练为主,伴随理论知识指导,从而为实践技能的获得和改进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最后,基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3]的课程开发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才能保证课程内容与医药行业需求相接轨,而遵循GMP规范的药物制剂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程序性,适合以各种制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体系构建方式[4]。总之,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应该是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因此必须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基于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原则,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理论部分和实践技能部分,这样有利于制剂基础知识的精简,而将各个制剂的制备工艺流程与之相关知识作为技术资料信息,按工作过程进行程序化整合,突出实践部分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学生学习重点的转变、技能的获得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因此,贯彻“理实一体化”的课程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并结合本校实验实训条件,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见表1。

表1 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二、不同教学内容的实施手段

将必需够用的知识转化为满足制剂一线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需要采用合适的实施手段。在教学实践中,要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不一样的。对于理解难度很大的制剂基本理论,在教学中往往需要借助教学工具,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或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寻找答案,当然也可以援引生活与制剂中鲜活的例子进行讨论分析。制剂技术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学,我们将教学地点放在GMP仿真软件操作室,学生通过仿真软件操作,熟悉制剂流程以及各个制剂岗位的工作职责;然后给学生组下达生产任务,通过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最后,组织学生观看生产视频和参观制剂车间。不管是什么教学方法,均应以学生为主体,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条件,进而获得直接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教学过程控制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习能力较低,(下转第178页)

(上接第126页)学习兴趣不强,上述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往往存在着教学过程无法控制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制定一些监督措施,保证教学顺利有序进行:首先,督促学生开展课程预习工作,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第二,任务驱动教学中,引入过程评价机制,对学生组讨论、态度、实际制备操作、制剂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价,纳入期末考核成绩;第三,定期开放仿真软件操作室,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技能与知识习题训练,巩固学习成果;第四,加快电子教案、视频、试题库等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建设,方便学生自主预习与复习。第五,及时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考核是反馈学生学习成果,转移学生学习重点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对于强调技能获得的课程体系,其考核方式理应将职业能力的获得与否作为主要考核的内容。因此学生课程成绩评定分为:过程评价(40%),技能考核(30%),笔试(30%)。其中,过程评价由教师、组长和学生三部分评价组成,评价项目包括: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方案设计能力、具体动手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考勤、态度、团队协作和效率与任务完成结果,每项占5%。技能考核(30%)通过GMP仿真软件操作结果进行评定。这种形成性的评价方式突出了职业技能获得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督,保证教学顺利有序进行。

五、课程改革实施中的困难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整合和教学实施中也存在一些困难。第一,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内容和“必需、够用”的背景下,并不能包括某一类制剂技术内容的全部(甚至是一些常规性的内容),且在高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的背景下,并不能总是做出由此及彼的推论,归根结底源于“必需、够用”不好把控。虽然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布置自学任务,但有可能增加学生负担而减少教学效果,且学生自觉性并不高。第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和教师全程参与,但是两者有时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彼此在教学中的作用,同时也伴随着力不从心的困境,缺乏职业技能和素养的课任教师存在不知如何引导的问题,而相应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教学效果提高并不理想。第三,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中,一个项目的教学过程往往很长,麻烦的是这种过程还不能轻易打断,这给教学安排带来了困难,学生也容易产生疲劳。这些困难均制约着药物制剂课程的顺利开展,不断试验理论“必需、够用”的尺度,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综上,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体系改革中,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陆续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控制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多种的尝试,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改革思路,强调了实践技能获得的核心地位,总体而言,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对学校、行企业、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培养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级医药卫生人才,需要医药行企业的共同参与,需要学校办学理念更新与资金投入,需要双师素质教师更多的付出,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主人翁的责任感,共同在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高职教育事业才能稳步提升。

项目支助: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小课题(QGX2014-003)

参考文献:

[1]夏晓静,胡英.高职药物制剂工艺与制备课程教学设计与改革,辽宁高职学报,2014,2(116):26-28

[2]付达杰,唐琳.理论“必需、够用为度”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方法,中国校外教育,2009,6:83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4]陈娟,周闻舞,黄家利.以“项目为导向,工作任务为驱动”构建药物制剂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广西教育,2010,8:35-3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77,178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