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作者: 齐述丽 何砚 韩彩欣摘 要:产业集群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打造“首都经济圈”战略,对于河北省来说是一次重大发展机遇。本文介绍了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和特点,重点找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以推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首都经济圈; 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62-002
一、引言
河北省地处华北地区,环抱京津,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依山临海,拥有各种地形条件,资源比较丰富,是资源大省。河北省经济发展目前正处在由生产要素驱动阶段向投资驱动阶段转换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产业集群对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最终提高城市化水平具有强有力的作用。河北省产业集群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既有历史背景,也有现实原因,还有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方面的原因,但大都是停留在低端生产,追求的是追逐的利润,可以说“制造力”是非常脆弱的,迫切面临着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中发展和升级。
二、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河北省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河北省产业集群区域化特征明显,185个产业集群分布在全省120多个县(市、区)或镇内,其中有153个产业集群分布在县域范围内,占总数的94%。在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中,地区分布为保定8个,邢台7个,石家庄7个,衡水6个,沧州5个,廊坊4个,邯郸3个,唐山3个,秦皇岛3个,张家口3个,承德1个。从区域分布来看,河北省产业集群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石家庄、邢台、沧州、保定、唐山一带;而承德、张家口、衡水等经济不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很少。
2.河北省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布
河北省185个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服务业只有石家庄南三条小商品市场和石家庄怀特商贸商厦。工业行业门类齐全,涉及到29个产业,其中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农副食品加工、饮食制造、饮料加工、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等)、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设备制造业等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三、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大大落后于沿海其他省份,产业集群发展也不如其它省份发达,但在市场作用和政府扶持下,出现了一些产业集群的雏形, 近几年河北省传统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集群效应也有所增强,呈现出如下特点:
1.产业集群逐渐增多
近几年,在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我国市场经济这三大变迁浪潮的冲击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河北省以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有了较快发展,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特色产业基地日趋成熟,新的产业集群雏形也不断涌现。这些产业集群有历史形成的传统优势产业,有经过多年培育形成的特色优势产业,还有近年崛起的新兴优势产业。它们有的依靠资源优势,有的依托大企业大集团扩张,有的依靠市场延伸,有的依靠名牌扩散,以不同的方式在壮大。
2.产业集群分布较集中
河北省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传统特色产业上发展而来的,属于自发形成,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如辛集皮革加工历史悠久,素有“辛集皮毛甲天下”的美誉。辛集市制革工业区于1997年3月开工建设,至今已十多年,主要产品有牛皮革、羊皮革、中高档裘革皮三大系列上千余个品种。安国药都,幅员广阔,是我国著名的中药集散地,长时间以来,安国市的中药产业在全国始终占有重要位置,是集中药药材种植、加工中成药的生产基地。但是从我省产业集群的分布来看,经济较发达的中南部地区产业集群现象比较明显,北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产业集聚现象比较少,集聚效应不明显。中南部地区的集群分布也过度集中,基本上只局限在本地区范围之内,尚未形成立足全省经济的集群分布格局。
3.形成集群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河北省主要集群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如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等产业构成了产业集群的骨干,这些产业的共同特点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技术含量不高,只需大量工人进行车间作业即可。这种产业集群格局将对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有效需求发挥重要作用。
4.民营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导
在改革开放初期,非公有制经济只是作为国有经济的补充部分,并不受到重视,非公经济的资本完全以市场利润率为导向,在某一区域聚集,慢慢地形成集群,并且企业要自找销路。在这一背景下,河北省的民营企业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市场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当某一区域出现几十家同类产品的集中时,为了给所生产的产品寻找销路,便在当地自发形成市场。而市场的逐渐扩大,反过来又促进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扩张。河北省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无论是产品生产、销售,还是原材料加工企业,基本都是靠个人资本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家庭作坊的特点明显。平乡的自行车配件,香河的家具,容城的服装等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四、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集群效应也有所增强,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原因,河北省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缺乏适宜的形成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
我省现行的各种经济政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多是根据行政区域或行业分类进行制定或建立,而成熟的产业集群是由众多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所构成。产业受市场条块分割的影响,各自为政、条条或块块自成体系的企业组织现象人为地割裂了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内在联系,使得分布在同一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在经济技术上难以协调发展。各种行政干预和不同利益主体的保护主义行为,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和地区间的流动受到各种壁垒的阻碍,从而制约了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集聚和关联产业群的形成。
2.产业链断裂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一个优化的区域产业结构应该包括多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即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都能够进行生产,而且它们之间保持某个适当的比例,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具备完整的产业链,一旦产业链被破坏,势必造成整个行业的连锁反应。河北省的产业结构以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比重小,大多生产资料都提供给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服务,为最终消费服务的产品比重较小。河北省产出的大部分原材料,由于不具备深加工的技术与条件而输往区外,而加工工业所需的大部分原材料由于本地区缺乏而又不得不从区外输入,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的技术断层和原材料产品结构与加工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结构之间严重错位。因此,由于产业链的断裂制约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形成与扩大。
3.产业关联度不高
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反映产业关联度可以利用投入产出计算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反映产业的后向联系程度,是指某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时使其他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系数。如果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较强,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产业感应度系数反映产业的前向联系程度,是指其他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使某产业的生产也发生相应变化的系数。如果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感应程度高,容易受各产业部门影响的程度较大。
在河北省一线两厢的城市中,“中间一线”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中,有精品钢材、现代物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本地主导产业群的42.9%;“南厢”有精品钢材、化学石化、现代物流、特色农业,占本地主导产业群的57%;“北厢”的是精品钢材,特色农业,金、煤炭采选业,占本地主导产业群的42.9%。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主导产业在“一线”和“北厢”主导产业群的比例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在“南厢”达半数以上。但是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大多是初级产品业、基础产业和与物质生产直接有关的服务性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双高”的产业较少,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都大于1的“双高”产业,“中间一线”有2个,它们是精品钢材、新技术产业当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占本地主导产业群的28.6%;“南厢”有2个,它们是精品钢材、化学石化,占本地主导产业群的28.6%;“北厢”只有1个,是精品钢材,占本地主导产业群的14.3%。可见,总体来说,河北省整体产业关联度不高,企业的带动力和影响力较小。
4.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省内龙头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自主研发的投入不足,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价值低,造成河北省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严重不足。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产品关联度较低,配套能力不足;龙头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协作关系不多,单类企业“孤军作战”、同类企业“相互竞争排斥”的现象依然存在,影响到集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自主创新能力弱
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密集度的可比指标,该指标也可用来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据统计,河北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249家,在全国排中游水平,与发达省份差距巨大。江苏有高新技术企业3000多家,广东、浙江也都超过2000家,宁波、杭州两市分别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00和900多家。创新观念淡薄,科技投入少,人才匮乏,三大因素是直接导致河北省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低,高新技术企业少的原因。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01317。
参考文献:
[1]赵弘.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J]区域与城市经济,2010(4)
[2]张召堂.中国首都圈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