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中“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姚金龙摘 要:所谓“探究式”教学,是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具体问题而组织的活动性教学,其基本思想是:知识中相当大的部分可以不用现成的形式来传授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问题的情景下,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在独立的认识过程中去获得,它是通过调动学生的认识积极性,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认知活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物理课堂; “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20-001
“探究式”教学是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授之以鱼”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授之以渔”的新型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呢?
一、创设情景,设疑置难
学习的动机是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疑难教学情景,引起学生思维情感上的共鸣和认知领域上的冲突,通过适当的点拨和启发,使学生学习探究的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是探究式教学的基础。例如在“电功”教学中,设计电动机吊重物这一演示实验,通过提升重物做功的大小,引出电功存在大小。然后巧妙设计演示实验:由电池、小灯泡、开关和若干导线组成的简单电路,一个由一只干电池作电源,另一个串联两节电池作电源,请学生先猜测一下当开关闭合时, 哪一个灯泡较亮?并请学生积极讨论。由于生活经验和学生思维定势,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两节干电池作为电源的电路中灯泡较亮。闭合开关,学生发现一节干电池作电源的灯泡较亮,引起了认知上严重的冲突,充分唤起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教师适时地点拨、提出问题,“电功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此疑既出,学生在“有疑而问”的教学情景中个个跃跃欲试,人人积极思考,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二、大胆猜测,提出假设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当学生思维和认知上出现严重的冲突时,惊奇和疑问就会促使他们积极地求取知识,从中体会到探究的愉悦。此时教师适时地鼓励学生进行猜测,提出可能的假设,挖掘一切可能的因素,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在“电功”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结合学过的物理知识,研究电功的大小跟哪些因素相关,学生提出了多种假设,如跟电压、电流、电阻、电量、通电时间等因素有关。教师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假设,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分析各种假设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减少不必要的研究要素,避免重复研究,从而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研究电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去伪存真,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批判性。
三、设计活动,实验验证
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可行的探索研究活动,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地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在“电功”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电功的大小跟多个因素有关的假设,“授其法”,指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设计实验,即保持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研究电功跟电压的关系;保持电压和电流一定,研究电功和通电时间的关系。然后“诱其思”,进行设计交流,帮助学生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倡设计的最优化,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实验的设计能力。
四、采集数据,得出结论
在科学设计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认真的实验,详细地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如果实验结论验证假设正确,则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实验结论验证假设错误,则再次进行观察假设实验验证,如此反复循环,得到正确的结论。在“电功”教学中,请各位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及数据和实验验证的结论,帮助学生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可能现象,分析推理过程是否严谨,得出电功大小跟诸因素的关系。这一环节,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的研究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资料的收集能力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学习
“探究式”教学自始至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探索,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学生主动地学习,生动地学习,而教师予以更多的引导、点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给结论”为“给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其教学过程更多的是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强调“学会”;而“探究式”教学则以理解知识获取过程为重点,其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探索研究,强调“会学”,即变“学会“为“会学”。
六、“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关键
实施“探究式”教学,其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解放思想,还学生自主,还学生时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看来,教会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教师要善于“导”,要敢于“放”。所谓“导”,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适时地启发引导,不能“越位”,更不能越俎代庖;所谓“放”,即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尽管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会走弯路,受挫折,但教师要给予他们跌倒后爬起来的勇气,千万不可一定要学生顺着教师设计的“圈”钻;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开放,要拓展教师思维的广度,加深对探究过程的理解深度,提高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教师预料之外的各种问题的驾驭能力。
总之“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追求“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至高境界。“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就是“探究式”教学所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新型的课堂教育活动。只要我们挖掘教材中“探究式”教学的资源,让学生更正确地理解知识的获取过程,掌握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