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静思 宁静致远

作者: 张丽

摘 要:朗读重于记忆,默读则重于思考。默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促进学生的思考深度,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因此,默读的作用显而易见,不容小觑。默读以静思,宁静以致远,我们应努力使默读成为学生高效阅读的手段,更好地发挥其在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默读; 阅读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 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092-001

语文课要上得“书声琅琅”,在这种“主流”阅读模式引导下,课堂上声若洪钟、抑扬顿挫的朗读得以此起彼伏。重视朗读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这种简单的以大声地、机械地朗读代替安静地、用心地默读,很难达到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通过平时教学实践,笔者对默读有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默读有助于整体感知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遇到篇幅长、容量大的课文时,更要理顺叙述次序,理清文章脉络。默读是一种快速高效的理想阅读方式,它不必像朗读一样一字一句地读出来,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阅读导向,快速地浏览,了解文章的内容和重点,结构和层次,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更高效、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学与问》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默读:

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围绕这个论点,作者举了哪两个人的事例?3.通过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马上拿起课本,默读浏览起来。不一会儿,就看到他们小手林立抢着要说答案。本文围绕“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这一中心论点,通过哥白尼和沈括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我们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学生理清了课文内容的内在顺序,准确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为更好地领悟课文内容做好了准备。

二、默读有助于深入研读

通常情况下,朗读有形于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协同作用,更有助于识记和背诵。默读则无声于潜心专注,更有助于理解内容。因此,语文课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宁静的环境,一个品尝的境地。通过默读,学生可以在比较推敲、思考揣摩的过程中,静静地走进文字渲染的情境世界,可以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留,重复念、反复想,研读文字,体会意境,从而让思考更深入,理解更升华。

在教学《水》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通过理解“雨中洗澡”和“勺水消暑”的快乐,从而理解缺水之苦。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默读环节,让学生去体会“雨中洗澡”和“勺水消暑”的快乐。我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去品析,去体会,以求入情入境。学生在默读学习中找到了“痛痛快快”、“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仰起头”、“张大嘴巴”等词语,体会到了水带给大家的快乐,从而走进了作者的世界,也明白了“反衬”这个写作方法。让学生充分的默读,学生在静静的读书中自然而然地感悟到语言的情味和意蕴。此时此刻,文章的表达方式对学生而言,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感染,不需要教师的透彻分析,学生就能自主领悟。

三、默读有助于释疑解难

苏轼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要在疑难之处多默读、多熟读来求甚解,有助于破解疑难。学生可以在默读中独立理解、深刻感悟所读内容,教师也要积极鼓励他们质疑、释疑。因此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不能因为怕默读会造成课堂冷场,就弱化默读,不花时间或仅流于形式安排一两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这样的默读只会走过场,毫无实效。

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学到最后一段时,有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奶奶故居的东西有很多,为什么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樟树和宋庆龄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这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我没有大费口舌地讲解原因,而是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先幻灯出示宋庆龄生平的资料,引导学生结合书本专心默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默默研读的画面,学生们神情专注,自主探究。默读后,我引导学生对刚才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樟树生命力顽强,长得蓬蓬勃勃,宋庆龄奶奶的精神和樟树一样蓬蓬勃勃。”有的说:“樟树香气永存,宋庆龄奶奶一身正气,大义凛然。”还有的说:“作者在这里借物喻人,樟树就是宋庆龄奶奶的化身。”没有经历一番默默的研读,学生怎么能有这样精彩的表达?所以,在疑难处不妨放一放,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

四、默读有助于体会情感

我们说语文是深情的,“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真情实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去体会,去领悟。学生在默读中不仅仅学到的是行文规范和技巧,更能够培育情感,陶冶情操,提升情趣。在畅游文本之旅中,和文字同呼吸,共命运,同喜怒,共哀乐,这样的默读就是快乐的心灵之旅!

如在教学《蚁国英雄》时,有这样一段文字:“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我先深情并茂地示范读了一遍,再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从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眼睛开始晶莹起来!尽管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和学生没有动作或语言的交流,但可以断定的是,在潜心文本、忘我入境的平静下,学生纯真和善良的思绪正在奔涌不息。课堂上出现了积极举手要求发言的场面,他们已经体察到了这是生命的希望,却又是以外层蚂蚁的死亡为代价的。即使是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也没有畏惧没有退缩,表现出了可贵的合作精神与勇敢顽强的献身精神。学生被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深深感动,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静静思考的时间,他们会给你一个出彩的课堂。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在静思中融入文本之中,荡涤心灵,迸发火花。默读才能静思,宁静才能致远!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余同生.怎样以默读为重点设计教学主线[J]广西教育,20l0(2)

[2]裴瑞英.“热闹”课堂“默读缺失”现象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9(8)

[3]栾德尚.让语文课堂静一静[J]《教学月刊》,2005年第二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