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慢跑者”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作者: 丁胜东摘 要:本文针对职教数控实训教学一线,结合新课程教改和项目教学的意义,对“慢跑者”在数控动手方面进行了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及思维能力。
关键词:慢跑者; 数控加工技术; 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TG51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39-001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最理想境界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与市场完全接轨,而在真正的职教学生中间,我们往往发现存在许多特别的学生,在数控实训这一块教学中,从事了几年之后发现,对于“慢跑者”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赞同的。所谓“慢跑者”有两类,一类是不爱动脑筋,动手能力却很强,但仅限于机械化操作;一类是学习理论和动手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区别对待。这些学生普遍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理解和记住理论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通常需要多次练习才能够初步掌握。
多年的总结,教学方法大致归为两类:一类是使学生初次感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另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这类学生基本上要从这些入手,首先是第一类的学生,在长期实践中,该如何让这类学生使用脑力劳动成了关键。
数控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技术,它与实践生产紧密相连。需要从自身出发,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稍微有点兴趣,在初次接触的时候,我们能够在理论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形、动画和声音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具体需要完成的零件立体化,提高认识,激发活力。
2.化静为动,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加工视频等课堂演示仿真,通过文本、图像、二维和三维动画等演示操作,将数控技术的实用知识形象的展示给学习者,提高学生兴趣。
3.仿真实训相结合,先让其学会操作,再让其练习所学习的知识。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以完成一个实际产品为目标,教师示范,学生边动手,边讨论,从而把学习者从单纯的学习变成一个实践者,逐步实现学生与工人之间的差距,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4.将项目教学贯穿于实训教学中,这样学生喜欢在实践中学习,纯粹的理论知识会让他们感到厌倦。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与教学岗位工作密切的图纸课题。
那么如何使学生对知识得到进一步理解、发展和深化呢?
这些年的教育工作使我相信,对于这类学生,把数控理论学习仅仅局限于死记硬背的模式,是非常有害的,而且会变得更加迟钝。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他们多动手,注意实践和理论的相连。
在这些学生的周围世界里,应该经常发现某些使他们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在对“慢跑者”的教育工作中,我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用惊奇、赞美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学生,他们大脑神经就像受到了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千百次的观察使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越是困难,他应该更多的实践,学生思考的也就越多,在他的周围世界里,他对知识的感受性也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之人,工作也就很容易了。
第二类“慢跑者”是学习理论和动手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事情。那么怎么样才能帮助这类学生提高自身水平?又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慢跑者”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于后进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效果而故作姿态,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与“慢跑者”的聊天,是一种博弈,要巧于利用好所有的资源,能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起码的共识,后进生的特点很多,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有较高的谈话水平。
在课堂上的学习要求同时使用记忆和思考,但是这些学生与其他孩子不同,对他们而言都是很困难的事情,虽然他们尽力去做了。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项目,供这些学生实习,从最基本的做起,但是一定要坚持在他独立操作完成,通常我会在暗地里进行协助,有时候可以花两三节课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需要细心的指引他的思路,而工件被他加工出来的那个幸福时刻终于会到来,这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他在这个时候所体验到的情感,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他会要求教师:请给我下一幅图纸,并且拒绝同学的帮助,因为他更想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作业。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学生与之相反,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时候,后进生通常理论知识不够,对于掌握实践的东西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如何能够做到不机械化,能够主动的思考问题。怎么样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教师就要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能够让“慢跑者”尽量少的犯同样的错误。
我和同事们曾经深入探讨过“成功”的概念,逐步达成这样的共识:“不同的人,其一生的成功标志不可能一致;同样的道理,对于不同的学生,衡量其成功的标准也不是同一尺度。”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发展”理论来看,每个学生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所以教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学习阶段,能够有属于自己的快乐,通过这种心灵的刺激,可使其不断的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积极主动的获取新知,特别是让这些“慢跑者”逐步向前,分享学习成功的欢乐。
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成功,使他们从学习中体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快乐,这是教育者艺术的体现,也是我们充满人性化教育应达的目的之一——因为“正是这种有所发现的快乐,正是这种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作业的欢乐,乃是人的自尊感的源泉。
参考文献:
[1]丁晖.浅谈数控加工技术教学[J]高等职业教育,2011(06)20-2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7-21
[3]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M]漓江出版社,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