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格局变化及发展探究
作者: 孙卓敏 于守刚摘 要: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使人们的交流跨越时空限制,也把语言的使用问题摆到面前,并将为外语教学领域带来影响和变化。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经济全球化带来语言政策的调整,接着详细分析国内一所重点大学下设的新兴学院十年间语言教学体系的变化发展历程。研究表明,该学院的语言教学体系与近年来的政治经济趋势同步发展,并在世界、国家、地区三方面力量推动下前行。
关键词:全球化; 外语教学; 国际合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0-147-002
一、经济全球化对语言政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资本、技术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推动各国间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形成社会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趋势。同时,全球化的内涵也由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领域,人类社会不同文化交融、交汇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但并没有撼动多元文化并存这一世界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可避免的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在新时代语言接触和语言竞争加剧,人们的语言观有所拓展,各国都在探索制定有利于本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的语言教育政策。语言政策是指广泛的政府和非政府行为对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的影响(Bourdieu,1997),鉴于特殊的历史、政治和文化活力原因,政策的制定往往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上进行协调。因此,伴随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语言政策的走向更注重国际趋势与本土化因素相结合,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单纯的统一,而是具体语境基础之上的整合(Rizvi & Lingard,2010),也就是说,语言政策必须要和一个地区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结合。
外语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不仅决定国民素质的高低,也波及到一个国家的竞争地位,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与安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培养各种外语人才”的重要任务,体现出政府对于外语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也预示着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即将迎来重大转变。近年来,外语教学不断创新改革,针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估方式等进行多次调整,目的是提升国民应对国际事务的语言能力,促进国际化进程。显而易见,国家社会经济政策对外语教育的地位变化影响较大,进而导致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改变。
二、国际化视野下合作教育学院的诞生
为了加强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国际化发展,近年来由国内外大学或教育机构合作办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顺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战略,一类新型学院在许多国内大学蓬勃发展,哈尔滨工程大学(HEU)国际合作教育学院(CICE)就是其中之一。该学院成立于2003年,教学模式主要是同国外的大学进行联合培养项目“2+2”本科教育,即学生前两年在国内完成与出国有关的衔接课程,后两年前往国外合作院校完成剩余的全部学业,可分别获得国内大学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以及国外合作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2005年学院进一步发展,接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培训项目,开始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汉语语言课程。
建立这样一个学院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推进与国外大学本科层面合作,二是承担对海外学生的汉语言教学任务。办学理念为“整合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吸收外国优秀的学术内容,实现严格和标准的管理,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新学院发展迅速,经过十年努力,已同十几所来自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和俄罗斯的高水平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合作,主要包括金融、计算机、海洋工程、电气工程和机械工程等。每年大约招收200名有意愿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170人学习英语作为第二语言,30人学习俄语作为第二语言。另一方面,截止到2013年,有来自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巴基斯坦及非洲诸国等几十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此学习汉语,每年招收的留学生中约有150多位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另有600多位参加汉语培训。
由此可见,外语教学在该学院举足轻重,十年间设立了三个外语教学研究室。英语教研室拥有8位全职教师、十多位外聘教师和四位外籍教师。鉴于想要前往英美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都需参加雅思考试,前三个学期的英语课接近700小时,平均每周15小时,几乎等同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授课量。授课内容包括由外教讲授的侧重提升语言交际能力的综合英语、由中教讲授的侧重巩固语法和扩展词汇的大学英语及针对雅思考试的应试训练,可见学院视学生的英语熟练程度为重要因素,并致力于提高学生们的语言应用能力。俄语和法语教学由两位外籍教师、两位全职教师和多位外聘老师承担,虽然俄罗斯和法国对留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要求与英语系国家不同,但对于从小学到高中已学过9年英语的中国学生,从头开始学习另一种外语仍然是相当困难。汉语培训课程相对轻松、活泼,配合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例如演唱中文歌曲、观看中文电影等,每月一次周边采风活动,例如参观动物园、欣赏冰雕等。学院还开设许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包括古筝、武术、书法等。
三、外语教学趋向国际化
宏观纵览,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外语教学体系的建立同近年来国内语言教学发展趋势步调一致。首先,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浪潮下,对英语的熟练程度要求不断提高。自从八十年代早期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之后,经济繁荣和国际化进程为英语学习加入新元素,几乎所有的著名跨国企业都在中国设立办事处或工厂,同时中国的进出口行业已经成为新兴经济体的主要参与者,高度发达的通信和IT行业,使跨境旅行和即时信息交换便捷、顺畅。所有这些变化对英语学习者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们渴望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写作、口语和听力、阅读一样受到高度重视。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在前四个学期修完大学英语,并且后四个学期也需用英语学习部分专业课程,这类课程被称为双语教学。
其次,虽然英语学习已在中国外语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一些其他语种仍然值得关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学习第二外语。研究表明(Lam,2005),20%的大学生会选修第二外语,最热门的二外有日语(42.9%)、德语(16.6%)、俄语(16.6%)和法语(7.1%)。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第二外语可能应用于将来的研究或管理工作,有助于增强竞争力。例如随着中俄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对俄语人才的需求稳中有升。据统计,当前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一些中学仍然开设俄语课作为第一外语,全国60多所大学有8000多名学生学习俄语作为第二外语。每年约有25000名中国学生在俄罗斯的大学学习,中俄共建的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上海和黑龙江。可以预见,今后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留俄毕业生的发展空间仍比较乐观。
最后,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在世界舞台扮演着重要角色,一场大规模的“汉语热”袭来,许多外国人想要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据国家汉办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已有2400多所大、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把中文作为公共外语课的大学则超过700所。韩国有1000多所高中开设中文作为第二外语,超过100所大学设立中文系。俄罗斯有100多个机构提供汉语课程,超过10000人在学习汉语。在中国国内,有300多家高等教育机构开设外汉语课程,许多国际学生在完成语言课程后,会进一步选修研究类课程,如中国政治和中国经济(参见www.hanban.org)。在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提供汉语言教学资源和服务的国家汉办支持和推动下,对外汉语教学将持续稳定发展。
四、一系列变化的驱动力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外语教学体系的建立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第一,全球化进程推动下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Gidden(1990)定义全球化为“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某一区域内事情的发展可能受到发生在千里之外的事件影响。”“于是,随着全球化在政治、经济和学术等领域的扩展,英语被公认为世界主导语言 (Bamgbose,2001)。”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被用于解释条例、协定和纠纷解决。根据估计(Crystal,1997),85%的国际性组织将英语作为工作语言。Graddol(2000)指出,在欧洲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英语已经成为主要的商业用语。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对英语的应用产生影响,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发明主要来自英语国家,使计算机技术人员和程序员严重依赖英语。互联网的诞生及电子邮件和电子数据交换等沟通形式的广泛应用,亦使精通英语成为必须条件。科技领域超过80%的信息用英文存储在电子检索系统,互联网提供的信息90%是英文(Shouren,2002)。Fishman(1996)对20多个国家英语使用情况调查后证实,全球大型商业、工业、科技和银行体系均由英语主导,英语几乎无处不在。Graddol(2000)预计,在未来几十年间,大量的二语习得者的英语应用能力将接近英语母语者,中国学生正在加入这一群体。近年来,我国针对外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进行多次调整,更加关注沟通而不是翻译,广泛采用交际法教学而不是传统的语法翻译。
第二,中国政治、经济带动下汉语学习的热潮。2010年的经济数据表明,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有意在世界舞台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并致力于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一国的民族语言被作为外语普遍学习的时候,就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该国国际地位的真正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深化。正如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原校长杜瑞清所言,中国应该帮助其他国家的人们了解中国文化,包括宗教、历史、风俗,尤其是思维方式,以弥补文化逆差。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汉语教授和学习。据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已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6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参见www.hanban.org),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4000万。以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孔子命名的学院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主要工作就是向合作方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正规的汉语教学渠道及派遣或培训师资队伍。中国正在使用汉语营造一种积极开放的氛围,获得国际共识,打造新型大国形象。
第三,在黑龙江省的特殊地理优势影响下,俄语教育保持稳定。正如前文所述,中国外语教育与其外交政策密切相关,俄语教学在过去半个世纪的起伏,同两国之间在不同的阶段的关系完全一致。随着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两国高层交往频繁,政治互信显著提升,都把发展与对方的双边关系确定为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双向贸易和投资逐渐扩大,经济技术合作延伸至多个领域,如石油和天然气、电力、核能、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和跨境环境保护等,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此,能够将专业知识同俄语相结合的技术人才十分短缺,而黑龙江与俄罗斯北部和东部接壤,是中国传统的俄语教学基地,国内超过半数将俄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学生来自黑龙江省。俄语教育仍然在一定范围内有所保持,许多省内大学,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正凭借其地理优势,开展中俄联合办学项目。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始终同该国的外交政策、经贸关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在中国形成当前外语教育趋势的因素众多,包括经济、政治和地理位置等。经济全球化使英语占据统治地位,并影响中国的外语教育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在中国政府的推动下,汉语将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逐步深化,使俄语教育一直保持平稳发展,尤其是在中国的东北和西北。
参考文献:
[1]Bamgbose,A. World Englishes and Globalisation[J] World Englishes,2001(3):357–63
[2]Bourdieu,P.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M]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7
[3]Crystal,D.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4]Fishman,J.A.Summary and interpretation: Post-Imperial English 1940-1990[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1996
[5]Giddens,A.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M]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0
[6]Graddol,D.The Future of English?[M] London: British Council,2000
[7]Lam,A.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Policy and Experience from 1949[M]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5
[8]Rizvi,F.&B.Lingard.Globalizing Education Policy [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10
[9]Shouren,W.Reflections on strengthening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J]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02(2):89–91
[10]潘章仙.对我国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2003(12):778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12524055);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语新词的认知机制研究”(12D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