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能力
作者: 夏定之摘 要: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体。从训练学生语感的重要性入手,通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品的形象,以及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扎扎实实地进行指导训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
关键词:语感; 提升; 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21-001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训练学生语感要讲究方法,掌握了正确的训练途径,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自己的个人浅见略述如下:
一、语感于朗读中加以训练
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学生每天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各种方式用饱满的感情朗读课文,借助于朗读,使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与作者同喜同悲、入情悟理,自然会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在做朗读指导设计时,我认为要选定合适的片断和篇目进行朗读指导。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反复让学生练习朗读,体察作者当时喜悦的心情,读出来。经过讨论,在停顿和重音上作了如下处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也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二、语感在品味文本材料中培养
文学作品是借助形象来呈现自身的,但“形象”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绘画、雕塑塑造的形象,可以以其形体、色彩、线条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音乐可以以其音响、旋律直接诉诸人们的听觉;文学作品则以语言符号为载体,通过读后才可能在想象中感受意境。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我们所使用的语文课本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我们在教学时,要多让学生自己阅读感悟,去想象和体会文章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语言的迅速感受力不仅是形与情的敏捷捕捉,更是对文章深层意蕴的开掘顿悟。
语感的训练从感受形象开始,始终伴随着情感的体验,一方面要激活读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要理解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学生深切感受到语言文字本身所提供的情境,体会了作者的心情,才能从中得到感悟,陶冶思想情操。
三、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性练语感
语感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反复推敲,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受,而且能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获得更深的感受与理解,我在教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让学生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特地区别“抛来”与“抛给”,讽刺国民党反动派不过像叭儿狗得到主人“抛给”的骨头一样。“抛给”,隐含着用鄙视的目光看待的意味。洋大人不会发慈悲心,他们以主子自居,把中国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夺去的财富,吃剩下来,抛一点儿给走狗,以作为进一步榨取的诱饵。“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是因为“抛给”、“送来”的实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是因为国民党政府对这一点讳莫如深。这样写既对卖国政策进行含蓄锐利的批判,又抒发了作者的愤慨之情。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犀利的特点。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准确的语言文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培养了学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语言运用中强化训练语感
1.积累词语,增强语感素质打基础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听说读写都离不开它。学生掌握的词语越丰富,说写就越具体生动,听读就越能明其义、会其情。积累词语的主要途径就是大量阅读,特别是“熟读成诵”,它能使作者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这样积累的语言,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正如巴金所言:“现在有200篇文章储存在我的头脑中,虽然我没有认真分析过,但至少我知道文章是怎么样的了。”如此长期积累下去,就为形成良好的语感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常运用语言,训练语感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将复杂的心理感悟浓缩于一瞬间,颇类似于高集成电路,从表面看已消失了条分缕析的中间步骤。但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飘渺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任其自然,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语言积累起来,只是个待用物,如果不去运用,就像长年存放而不去用的工具一样,使用时就有陌生感,运用语言是语感的实践过程,所以,要经常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反映生活。无论是对语言敏锐的感知力,还是语言的积累内化,学生都能日趋提高,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的语感强了,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培养语感是一个长期的,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一定能让学生的语感有一个质的飞越!
参考文献:
[1]王敏玲.《浅议阅读教学中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福建教育报
[2]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韦志成.《语文教育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