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专业同质化现象探析

作者: 陈茹雯 张雨

摘 要:汽车行业人才需求旺盛,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但我国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进程中出现了同质化趋势,对高等院校和汽车行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本文分析了该专业同质化的现象和原因,提出要改善这种现象,就必须充分认识特色和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大学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车辆工程专业; 同质化; 特色和创新; 个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11-156-002

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对汽车行业从业人员的需求旺盛,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不同定位的学校其车辆工程专业应有不同内涵,但很多本科院校的车辆工程专业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即在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趋于一致。汽车是多学科交叉的高科技产品,从汽车产品的设计、制造、试验,到后市场的销售、维保,汽车行业需要多元化人才,车辆工程专业培养内涵的同质化倾向,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重复建设,影响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使毕业生就业困难[1]-[4],对高等院校和汽车行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因此,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如何避免同质化,走出一条各具特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专业道路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车辆工程专业内涵同质化现象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0所本科院校设置了车辆工程专业,大多数本科院校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都极为相似。培养目标大多定位为“培养交通车辆工程领域内的研究院所,以及生产企业从事新产品研究、设计、制造、开发、试验与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能从事与汽车工程有关的设计、实验、教学和管理工作”。专业课的设置、教学大纲及课时分配十分雷同:如车辆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下“汽车”专业方向或模块的专业课都设置为“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学”等;“汽车理论”课时一般是48或32学时,选用的教材无一例外都是清华大学余志生教授主编的《汽车理论》;“汽车制造工艺学”授课内容主要是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的制造工艺,鲜少涉及车身制造和整车涂装、总装等内容,究其原因,大多本科院校的车辆工程专业起始于机械工程学科,因而以机械制造工艺为基础。培养模式单一:以传授——接受式教学为主,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考核方式主要是期末考试评价,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实践环节少,拆装实习的设备大多以传统发动机和底盘为主。

“同质化”造成高校重复建设、招生困难,高等教育资源浪费。专业特色和内涵不清晰,专业所属学科边界模糊,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相似,导致车辆工程本科人才的就业市场混乱,用人单位难以适从,只好眼光向上,以“类似专业”高学历人才覆盖“专业”、“规范”的本科学历人才,致使本科生就业情况雪上加霜。

二、车辆工程专业内涵同质化原因

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同质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阶段性现象,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依然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运行管理模式。例如政府组织或支持各种教育达标评估工程、实验性或示范性评审和评比等。各院校为通过这种标准或验收内容统一的评估、评审和评比,就必须以验收标准来规划学科建设,甚至完全模仿通过评估的同类院校[5][6],因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各院校在车辆工程本科专业设置及其建设活动中缺乏创新、互相照搬,失去了自身内在的创造力,培养出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专业素质等方面雷同。

二是我国高等教育以追求“高”“大”“全”为发展模式。各类型院校都向比自己高一层次的学校看齐,以“高职院校升本科、本科院校成为研究型名校”为目标,很多车辆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都以“清华”、“吉大”、“同济”等名校为蓝本进行专业设置和建设,处于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走在“跻身一流高校”的独木桥上;专业设置求全,盲目追随产业热点,不顾本校的历史、现状、行业资源和专业条件,办学和招生规模求大,“边设计边施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些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渗透到院校本科专业建设的工作中,导致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千校一面。

三是功利主义影响下,大学教学活动创新缺乏动力。我国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许多学校口头上重视教学,但在考核评价时仍以科研为中心,在此导向下,大多数教师全力以赴争取科研项目和课题,对教学研究和改革缺乏热情,固守传统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最终导致高校教育的同质化。

可见,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同质化”现象的原因复杂,去同质化、发挥特色、实现内涵式发展既需要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支持,也需要高等院校重视和投入、高校教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三、改善同质化倾向的路径和措施

要改善我国高校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同质化现象,不仅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政策上鼓励高校特色办学,更为重要是的是高等院校自身必须充分认识特色和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大学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

首先,各类本科院校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汽车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清华”、“吉大”、“同济”等名校培养的研究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后市场中进行销售或维保的技能型人才。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例如作为汽车销售人员,并非单纯地卖车,还必须有物流专业知识;国内很多汽车生产厂商都在使用外国技术,一些零配件的使用说明书都是英文版本,因此要求售后服务人员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新一代汽车全部采用车用中央处理器控制,新一代的维修从业人员需掌握电子、数控、计算机等知识,能使用各种电子检测工具完成检修任务。这些都表明汽车后市场需要大量实用型本科人才。因此,本科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历史渊源和实力,确定车辆工程本科专业研究型或应用型发展方向,不应拘泥于培养科学家或高级工程师的研究型大学。

其次,各本科院校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厘清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各自培养定位及内涵,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配置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验室、设置特色课程群等,使不同的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出具有较鲜明汽车产业链特征的学生。例如本学院的“车辆工程”专业以新能源汽车为内涵,开设了“新能源汽车导论”、“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标准”、“新能源汽车课程设计”等一系列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并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实验室,配备新能源汽车实验设备系统,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防止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同质化还需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个性化发展”的教学理念。例如本学院开发的“汽车构造”校本课程有三个特点,一是改革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对发展学生的技能重视不够,只强调理论学习而忽略实践的现象,建立“结构认识实习—课程现场教学—拆装技能训练”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二是开发内容丰富、连续更新的网络教程,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插入了大量的视频信息,补充了汽车新技术、新结构;三是采用英文版课件,展示大量有关车辆结构和整车及各总成工作原理、技术性能的词汇,不断推陈出车辆工程方面的新技术名词,使学生能够获得从事专题研究和写作所需的文章和资料,不断提高专业英语水平。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和认知特征,或擅长理论,或强于实践;或擅长口头表达,或强于思考。因而设计高等教育评价标准时,不应唯考试成绩定优劣,而要鼓励个性发展、鼓励创新,制定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和评价标准,凸显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例如本学院开设的“电动汽车概论”双语课程有多种考核方式:一是闭卷考试,考核学生电动汽车方面的专业词汇和阅读理解;二是课终大论文形式,在本课程所讲授内容的范围内,任意选择相关材料形成一个题目写一篇英文论文,篇幅不限,可以含图、表、公式,要求主题鲜明、论证有据、观点新颖、语言流畅、言简意赅;三是口头表达,教师提供以电动汽车为主题的文字或图片,学生就所得材料与信息做不少于十分钟的演讲,教师和同学根据其演讲内容,共同评分。实践证明,学生对这三种考核方式各有偏好,论文和口头表达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完成课终成绩的评定,也是一种很好的能力培养方式。

四、结论

不同的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内涵同质化倾向,折射出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及建设活动中缺乏创新、互相照搬的不科学乱象,违背了专业的规范性内涵,最终引起培养方案不配套、课程体系不规范,将影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高校教师都必须充分认识特色和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车辆工程本科专业特色化、个性化发展,为我国汽车行业提供多元化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GY201314);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机械类)基金课题(苏教高函[2012]23号);南京工程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紧缺急需)基金课题(249141125101201)

参考文献:

[1]朱清时.大学同质化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4):5-8.

[2]陈庭来,朱潢涛.对我国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的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27(1):1-3

[3]程娓娓,周元宽.校本课程:预防我国高校同质化的良方[J]淄博师专学报,2013,(1):21-23

[4]韩洪文,田汉族,袁东.我国大学教育模式同质化的表征、原因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2,(9):67-72

[5]袁东,李爱民.中国大学组织结构同质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7):37-41

[6]张德祥,朱艳.基于制度视角的大学组织发展同质化研究[J]教育科学,2011,27(6):61-6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